生命存在的意义——读《心灵简史》有感
2016-05-18 15:52:33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虽然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被称为万物之灵长,其根本原因正在于人有思维并可以独立思考。每个人的生命不过百年,和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相比,渺小得犹如沧海一粟。这么短暂的一生,如果未经思考就投入生活,岂不跟动物没有两样?未经反思的经验,是不值得借鉴的;未经反思的人生,同样是不值得去投入的。
最近一直在读《心灵简史》。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是一部心理学大师通俗论述自己思想的经典文萃。根据论述内容,编者将所选文章分成三辑:第一辑为论述人生问题的经典文章,主要探讨“人生有何意义”;第二辑为论述自我问题的经典文章,主要探讨“什么是自我”;第三辑为论述心灵问题的经典文章,主要探讨“人是什么”。纵观这些精妙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人生意义的答案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人生就是及时行乐;第二种认为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第三种认为人生确实具有某种意义,这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所以,阅读这些心理学大师的经典论述,并不能给我们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现成答案或可以照搬的框架,而是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生命的理性思考,启迪我们潜在的人生智慧。况且,没有一种答案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生中的所有问题。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寻,我一直处于求索、确认和修正的状态。阅读经典书籍,聆听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人生,有一种辽阔和深刻的高度;联系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反思人生,有一种咀嚼生活的快慰,也有面向未来的一种现实价值。这本书,汇聚了西方各大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经典论述,给读者以多元化的视角,读来酣畅淋漓。
那么,如何给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呢?
意义源于追求,追求源于欲望,欲望又是无止境的。从根本上说,人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即使得到满足,也会产生下一个欲望。如果欲望停止,就会无尽空虚。所以,保持欲望的不断向下滑动,是存在下去的动力;同时,在欲望的最顶端,保留一个空位,是不被欲望吞噬的保护方式。叔本华在本书的开篇就论述了生存的空虚性,他说:从健康和生活的享乐两方面看,生命之始与终之间的道路,常呈下坡之势。欢乐的儿童期,多姿多彩的青年期,困难重重的壮年期,虚弱堪怜的老年期,最后一段是疾病的折磨和临终的苦闷,很明显的一条斜坡,每况愈下。这样看来,人生就是一场幻灭的梦。幻灭是生命历程的本真状态,幻灭是自然规律。任你年轻时多么精彩辉煌,叱咤风云,最后都免不了归于一抔黄土。然而了解人生的幻灭是最正确的。人生的意义网死,焉知生?当我们真正看清楚人生的本来面目后,也许才能更清楚自己如何生活,如何存在。
特别喜欢叔本华在《生存空虚说》里的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他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这句话说得太有味道了,是哲理的味道。哲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吧,他们把思考真理当做一种人生的动力。这种远看生活,其实就像相机里的调焦功能——把背景拉近,把目标物放远。这种视角上的转换,确实能呈现出一种美。它也像心理学里的“时间线技术”,站在十年后看现在的自己,自然会看到现在的你所欣赏不了的美丽。时间点不一样了,心境自然也会转变,现在的迷惑也会不知不觉地迎刃而解。
人生是在不断地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中度过的,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长的。因此,我觉得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成长。我所说的成长主要是指心灵的成长。在认识到人生的本质是幻灭之后,我们没有理由消极应对,过一天算一天;更没有理由一直向前,掉进欲望的泥淖。因为这两种态度使得人生最后都会归于无聊和空虚。对于欲望保持一种张力,对于快乐保持一种节制,莫不是一种很好的应对方式。纵观现实生活中那些没有节制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贪得无厌的。
如何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成长?
首先要保持觉察。在经历每一件事,感受到每一种情绪之时,用心觉察自己的感受。用张德芬的话说,回归内在。看看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愤怒来自哪里?忧伤因为什么?不断觉察、接纳并处理自己的内在问题,恐怕是是让心灵获得成长和自我磨砺的最直接的途径了。
其次要保持对人生的意义网领域的探索。如果说保持觉察关注的是内在世界,那么对人生的意义网领域的探索主要指向外部世界。要做到这一点,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必须的。我们都需要向婴幼儿学习。婴幼儿,从来都是不知疲倦地探索外部世界,因为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他们不断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新奇。而成人,因为各种挫折或限制,往往丢失了这份好奇心,因此手和脚处于往回缩的状态。这种状态大大削弱了我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探寻广度和深度。其实,生命的意义正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网。从“人生的意义网”到“知道”的过程,本身就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正是生命意义的所在。那些科学家、哲学家、考古学家们,不正是因为这种探索精神的支撑,才使得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吗?如果说各种“大家”太高端,我们不想成为各种“家”,要成为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那一样离不开探索。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也才能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探索的人生是丰富的人生,是充满趣味的人生。也许你有绘画天赋,也许你有经商头脑,也许你擅长写作、谈判或者主持,也许你对养花情有独钟,也许你对服装搭配有感觉……每一个领域的探索和尝试,都会带给我们惊喜,甚至成就感。正是在不断地探索中,我们的心灵才日渐丰厚和滋润。正是在不断地探索中,我们才能永远保持向上的动力,才能永葆青春的心态。
第三,获得心灵成长,少不了爱——爱人和被爱。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指出:爱的本质是渴望与他人相结合而“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中解脱出来。”但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占有,另一种就是爱。弗洛姆认为爱其实是人的一种创造性能力,他在前言中写到:“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失败的。”这无疑是对爱的本质的一种深刻洞见。
唯有爱,能真正滋养你的心灵。爱本身具有疗愈的功能。任何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都让人更接近自己,看到自己的自卑、怯懦、自私或者美好,而后自发自愿地去完善自己。爱,是基于两个独立、自由的人格基础之上的产物。任何有依附关系的两个人,产生不了真正的爱。父母爱子女,要给予自由和尊重;夫妻之爱,更是需要独立人格做基础。爱是自由之子,绝不是支配的产物。当真正的爱发生时,爱和被爱的双方才能获得心灵的成长。弗洛姆在他文章的最后总结说:在爱的行为中,在奉献我自己的行为中,在洞察另一个人的行为中,我找到了自己,我发现了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两个人,我发现了人类。我想,这应该是爱的全部意义。有了爱,然后有鼓励,再然后有工作,此时,生活中的一切自然有了丰富的意义。
最后,心灵的成长,离不开反思。美国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温.辛格在《生命的迷惘》中说:哲学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我们的思想,但是,只有在经验本身之中、在人生的困顿之中、在我们对快乐和失落的反思之中,我们才能够学会如何去生活。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像是看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充满欣喜。任何思辨性的结论只有放进真正的生活,获得生活经验之后,才有实证的价值。否则,就只是头脑中的哲学,而不是身体力行的哲学。再者,心灵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有多长,就有可能发生多长的故事。每一个人生阶段,甚至每一天,都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只有在面对困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中,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磨练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使心灵得到成长。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努力完成的课题。而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和哲学的意义正在于此。它可以提高我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认识能力,再去解决你所面临的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兴许会有“庖丁解牛”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