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2016-11-28 09:53:27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30%北大学生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近日,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一次论坛上的演讲,在互联网受到热议。徐凯文在演讲中提到几位学生的故事,他们都是高考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学习优秀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感觉到,“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真正的活过。他们的人生似乎只有学习好,工作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昨日《南方都市报》)
为此,徐凯文发明了“空心病”这个词。他解释说,“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为抑郁症。但问题是,对此类“症状”,所有药物都无效。他进而认为,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但他并不认为这只是学生“空心”了,而是整个社会“空心”导致的结果。“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也不知这位徐老师是在多大的样本范围内做的调查,得出“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这个在我看来有点骇人听闻的结论。如果是在全校范围内做的调查,那么这个足以令北大校方采取一切手段,扭转学生中目前整体出现的心理险情。若只是从他接诊,或者提供心理咨询的个案中得出的结论,可能无论是“四成”还是“30%”,均不具代表性,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学生找老师求助,当然心里有了困惑才这么做,如果以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为当代大学生状况的代表,除了耸人听闻,这样的讲座还能有多大用处?
实际上,以我自己念大学时的经历,徐老师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也就是在专业讲课的过程中,时不时打岔批评几句社会。到底是学生“空心”,还是社会“空心”?空心到底是“因”还是“果”,这个广为热传的讲座内容并未给出回答。心理学的任务,本来是向人的人格和内心深处掘进,假如你乱开枪,一下子说这是学生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一下子又说这是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形同无的放矢。让学生家长甚至教育者都不知从何下手。点评社会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但假如你指桑骂槐,请别拿大学生当垫背,伤及无辜。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认这个讲座的意义。价值观的失范、存在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给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作为专业学者,说话应该谨慎。在我看来,徐教授的这次讲座,尤其麻烦之处在于,因为他本人兼具精神科医生和高校心理咨询师两重身份,让许多人混淆了两者的角色,进而可能对所谓的“空心症”产生误解,后果可能很严重。
此话怎讲?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而“空心症”,严格说来并不在专业的精神病名单上。倘若只是在接待学生咨询过程中发现某些现象,不经科学论证、同侪评议,就说自己“似乎有权利去发明一种新的疾病”,这种做法极不专业,也不负责。到底是不是病,背后牵涉到严格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如果含糊其辞,有可能让没病的学生觉得自己有病,有病的学生耽误了治疗,或者,令社会上某些无任何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借机提供“治疗”,越俎代庖做精神科大夫应该做的事,牟取利益,这个结果是最坏的。
我的意思是,说明年轻人中存在的某种思想倾向、某些情绪问题,不一定要以病理化的方式进行,具有专业身份的学者专家,在这一点上尤其要注意。(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麦嘈)
张为臻老师说:我们都知道了“空心病”的定义,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这些人就是没有找到生存的价值,没能看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造成不自信,没理想,无抱负的性格存在,其实这也是由于现在的功利性社会的存在所造成的,怎样让他们找回“心”呢,这就需要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更多的鼓励,让他们明白智慧、创造和幸福,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