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贴上“失眠”标签,会让你更难入睡
缺乏睡眠不是问题,
赋予自己的“失眠标签”才是问题所在。
“在安静沉寂的黑暗中,在失眠和入睡间苦苦挣扎”。
一项发表在《行为研究和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有关失眠的研究综述,阐述了全世界睡眠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睡眠质量低下不足以使个体认为自己有睡眠障碍…甚至睡眠质量低下都不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必要条件。
该论文由Kenneth Lichstein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所著,探索“失眠标签”的含义:它是如何导致健康问题以及如何阻碍失眠患者的康复。
失眠的特征是长期睡眠质量低下,影响到了个体的日常生活。通过客观科学的检测手段,失眠个体睡眠质量低下以及经常抱怨自己睡眠不足。为了解睡眠质量低下与个体报告自己失眠(失眠标签)的相互作用,Lichstein查阅了二十项涉及睡眠各个方面的研究,比如“通常你要多长时间才能入睡?”以及“你对你的睡眠质量满意吗?”或者直接调查个体是否有信心更好地处理失眠问题。
相关研究
证据表明,睡眠质量低下本身不足以导致失眠。
一项1995年的研究观察了400个社区志愿者(55岁或以上)的睡眠状况,发现大多数实际睡眠质量低下的志愿者(在此实验中,睡眠质量低下指六个月内每天或每周至少三晚需要3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入睡)并没有体验到痛苦情绪或认为自己有失眠症状。
相比那些睡眠质量优秀的个体,这些“无抱怨的睡眠质量低下者”在日常疲劳程度以及焦虑水平上并没有显著差别。
研究使用的多导睡眠图(包括脑电波记录和其他睡眠状态的生理测量)和睡眠日记--比简单回忆来说,能更准确测量睡眠质量;这些客观记录巩固了上述研究发现。
另一项重复性研究也显示,无抱怨睡眠质量低下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一项大样本研究(被试n=1700)发现睡眠时间不足与高血压增加具有相关关系(与睡眠不足的严重程度有关),然而那些并不认为自己有失眠症状的被试,其睡眠时间与血压不具有相关关系,因此睡眠质量低下并不一定会使个体体验到失眠,也不会产生与失眠有关的连锁性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睡眠质量低下并不是个体抱怨自己有失眠症状的必要条件。多导睡眠图和睡眠日记研究清楚表明,睡眠模式不符合临床睡眠质量低下标准的个体仍会认为自己失眠(主观性失眠)。
另外,这些“报告睡眠质量不足,但实际正常的个体”在日常疲劳、焦虑和抑郁方面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受损。最近研究表明,个体经历的睡眠质量本身与自杀倾向或想法无相关关系;相反,不论你是否真的存在睡眠问题,自杀倾向或想法与个体自己的主观感受(觉得自己有睡眠障碍)相关。
总结一些重要研究(从个体对失眠的抱怨与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Lichtstein报告,37%抱怨自己失眠症状的个体“并没有达到睡眠质量低下的常规标准”。他们的睡眠情况虽不完美,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平均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属于正常范围。另一方面,许多真正存在睡眠问题的个体却能不受失眠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人深思?
Lichstein 认为,那些认为自己失眠的睡眠质量优异者存有一种睡眠的认知偏差,导致了个体赋予自己“失眠标签”(与此一致的是,针对这样的偏见,认知行为治疗/CBT是针对失眠的一种有效干预)。
例如,赋予自己“失眠标签”的个体会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在进入睡眠前15分钟能保持清醒。疑病症的气质特点或灾难化思维(认为某些微小事件会导致一些慢性长期疾病,即灾难化的结果)可能会将某些微小事件错认为症状或夸大事件的危害性。
症状在缓解期时,失眠症患者可能会过度警觉,如果某一晚睡眠质量低下,他们就会将其作为失眠症状再次来袭的证据。
这种焦虑会使入睡变得愈加困难,睡眠就“涂上了一层恐惧的气氛”,就如本文首句话所说。相比于真正睡眠质量低下却不将此视为问题的个体,某些睡眠问题并不显著却赋予自己“失眠标签”个体的睡眠就变成了“人间地狱”
治疗师很难帮助那些赋予自己“失眠标签”的个体--即使当治疗师成功帮助个体改善了睡眠状况,但他们有关睡眠的负性信念会继续持续下去。有关失眠的污名化研究表明,失眠个体会对他们的睡眠问题产生普遍的怀疑:这会为“失眠标签”个体提供长久的警觉性刺激因素以及给他们一种坚定的信念(他们的睡眠问题很严重)。
失眠诊断的最基本原则是个体抱怨自己的睡眠问题;而大多数的临床实践,在提供诊断之前都需进行睡眠评估,许多患者的失眠是由于失眠标签(主观性失眠)而不是真正的缺乏睡眠。
Lichtstein建议除了CBT治疗之外,我们通过其他的临床方法如正念和辩证行为疗法(DBT),让患者对以下类似问题作出回答:什么是正常的睡眠?睡眠有必要完美吗?我需要将自己看做是失眠患者吗?在这些方面,心理学可以使许多陷入不必要痛苦的个体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