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人生的意义网
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首页 > 痛苦解脱 > 人生痛苦自我治疗 > 孤独/寂寞 > 你常常孤独,却从未真正独处过。不会独处的你,要怎么办?

你常常孤独,却从未真正独处过。不会独处的你,要怎么办?

2019-12-13 09:07:31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你常常孤独,却从未真正独处过。不会独处的你,要怎么办?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如果给你一个假期,不多,就一周。这一周里,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儿。条件只有一个:你只能独立完成,不能呼朋引伴。

 

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兴奋难耐,早已为自己安排好了这一周的行程?

 

还是略感焦虑,假期固然是好的,但是要一个人过,多孤单啊?

 

或者你已经开始心慌不安,一周的时间,一整片的空白,要如何捱过去?

 

这三种情况,大概表明了一个人对于孤独的态度,有人在孤独里可以经营出一片花园,有人闻孤独丧胆,落荒而逃。

 

你是哪一种呢?

 

记得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人在寂寞时的几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只想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和孤独,安心下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这三种境界,你又想成为哪一种?

 

01

你独处过吗?

 

孤独,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病之一,当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当所有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忙碌,当足不出户便可以靠一只手机,完成所有生活所需,孤独,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常常听到一些抱怨孤独的声音:比如,我一个人下班回家,屋里空空荡荡;周末,室友们都出去玩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过生日,只有自己一个人,一盏蜡烛,一个蛋糕,一杯酒……

 

这些,都是我们常常谈到的最孤独的瞬间。

 

但是,孤独并不等于独处,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独处过。

 

什么是真正的独处呢?

 

我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真正的独处,并不限于你是一个人,还是身处人群中,但是,你的思想和精神是独立且丰满的,你可以内心安然的探索世界,而不需要从外界寻找某种救赎。

 

真正的独处,是平静的,是整个世界只有自己,可以,任由思想飞扬,可以,享受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快感。

 

大多数的人,害怕孤独,一旦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便觉得惊慌失措,坐立不安,仿佛被这个世界所抛弃。一个人,也会开着电视,任由肥皂剧填充大脑,或者,打开手机,跳入一个叫做“微信群”的世界中,再或者,随便找一个人,拉进自己的世界。

 

无论怎样,只要不是一个人就好。

 

想到一个朋友曾经说,每天下班,老公还没有到家的那几个小时,是一天中最难熬的时间,就剩下了一个人面对整个屋子,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没那么心安舒适。

 

我们有多少人,如这般,几乎不能面对片刻的独处。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中常常建议我:务必多提问。因为一旦面对我和他同时都不说话的时刻,他便开始惊慌出汗,甚至连手都不知道放在何处。那几分钟的沉默,对他而言,几乎是一种折磨。

 

我曾问他:“这空白对你意味着什么?”

 

他说:“是一种溺水的感觉,喘不上气,想拼命挣扎着上岸。”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02

独处,其实是一种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孤独,有些人,甚至,主动选择了孤独。

 

鲁豫曾经采访杨丽萍,问她:“活成神话的人,会不会很孤独?”

 

58岁的杨丽萍回答:“一个人在最安静的地方,你感觉水也是你的伴侣,云也是你的头发,这不孤独,一点都不孤独。”

 

那一刻,她在自己的“月亮宫”里,有美景与静谧陪伴,美的丰盈。

 

为什么有些人在孤独中,神情自若,姿态优雅,而有些人,一旦面对一个人的境地,便立马慌了神?

 

因为,孤独,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取过程,甚至有些奢侈,并非人人皆可具备。

 

温尼科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独处的能力。他说,一个人是否具有独处的能力,建立在这样一种体验上:就是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婴儿与幼儿独处的体验。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尤其是五岁之前,都离不开对于母亲或者养育者的依恋,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内心感到安全,不会担心母亲随时离开自己,那么,他就会在母亲的陪伴下,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比如,摸一摸屋子里的椅子,杯子,摆弄手中的玩具,或者,参与小伙伴的游戏。

 

孩子完成这一切,并不需要母亲的参与,但是,他会知道:如果需要,母亲就在身边,所以,他可以毫无顾忌的玩耍。

 

这种经验,会带给孩子两个非常宝贵的礼物:

 

一个是安全感。

 

另一个,是关于“我”的自我意识。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不再需要母亲在身边,但是,在他的内心,已经内化了一个好的客体,就是母亲的形象,所以,他会觉得安全。也就是说,一些善于独处的人,他们内心觉得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内心“住着”这样一个让自己安全的客体。

 

另外,因为在母亲的陪伴下,孩子是放松的,他可以充分地体会什么是“自我”,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触摸身体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都帮孩子确认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所以,当独处时他不会觉得慌张。

 

温尼科特解释说,独处的能力建立的基础是个悖论,也就是说,它是有其他人在场时,一个人独处状态的一种体验。

 

所以,我们其实又说回一个老问题,独处的能力,其实来自于是否在原生家庭中获得“安全的依恋关系”。

 

因为无法回溯,更没有办法重新选择,所以我说,独处的能力,其实是一件奢侈品。

 

而一个没有获得安全依恋的人会怎样呢?

 

他会形成一个“假性自体”,所谓假性自体,在我看来,就是包裹自我的一副厚厚的外壳,它身段柔软,身形自在,可以随意切换。这副外壳,可以敏感地体会到外界的一切需求,并且适时的切入、补充或满足,变成任何外界想要的样子,只不过,很少或不敢回看,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会把外界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

把外界的期许,当成自我的目标;把让他人开心,当作自己生活的准则;

 

他可温和,可体贴,可优秀,但哪一个,都不是自己。

 

03

不会独处的你,要怎么办?

 

把某种能力归结于原生家庭,归结于早期的生存环境,总不免让人绝望。如果不曾被好好照料过,如果当初没有与母亲建立起某种安全的依恋关系,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到了四个字:被动陪伴。

 

什么是被动陪伴,就是你在看电视,妻子在做饭,你们彼此无言,但知道对方就在那里;还有,你在广场散步,身边的人你虽然都不认识,但你依然获得某种安全感;或者,你在图书馆学习,身边的人不需与你交谈,但是,有他们在,你更安心。

 

再或者,陪伴你的,甚至不必是某一个人、某个群体,一首歌,一夜星辰,一片森林,只要你身处其中,获得某种安宁与舒适就好。

 

这种被动陪伴,是让成年的你,重塑一个有陪伴、感觉安全的环境,然后,一点点开始探索自己。一段时间以后,你或许不再需要这样特定的环境,因为你已经在这种的安全中,慢慢找到了自己。

 

一个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的人,是不容易孤独的。

 

但无论如何,不管你身边存在着多么亲密的关系,你都需要,一片这样的小小天地,在这里,你可以重新整理思想,抛下所有的社会角色,以喜欢的姿态,与自己待在一起。

 

独处的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

 

因为这是你找寻自己,最重要的方式!

------分隔线----------------------------
孤独/寂寞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