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心理病几乎人人可遇到
心灵“生病“了
你有体验过吗?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难免会产生烦躁、愤怒、自卑、焦虑、抑郁、多疑、嫉妒等异常心理,各种心理疾病也逐渐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压力之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16-30%之间。
由于大学这个阶段,意味着开始脱离父母与家庭,开始谋划与构建自己独立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在这个阶段在心理学称为“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增加,随着环境变迁、学业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冲突以及生活事件等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等方面。
此外,青少年、中老年人、妇女、白领阶层、政府官员、下岗职工等都属于易患人群,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呈加速上升趋势。
从“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
很多医院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常常会提到或听到一些诸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缘状态等词汇,它们虽同属于心理紊乱的范畴,但有着实质性的差异。
心理问题:是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的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
心理障碍:这类人群不仅有较大的情绪方面的波动,而且可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或思维逻辑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心理疾病边缘状态:这是较严重的一类,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心理疾病(精神病性心理紊乱):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被破坏,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其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和服药。
值得注意的是:
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另外有一些心理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视,易被普通人群认为是一般的问题或个性原因而导致误诊。
4大心理病需引起重视,不容忽视
抑郁症
抑郁最典型的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进入“无价值感、无用感、无望感”的“三无模式”,对生的忧虑大于对死的恐惧。还会出现食欲或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性欲缺乏等躯体症状。如果一个月体重下降7%以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很可能是抑郁症或其他疾病。抑郁症患者自杀多发生在清晨,如果凌晨三四点了,总是睡不着,还经常早醒,就应当心是否抑郁了。
焦虑症
焦虑的核心特征是恐惧、害怕,它是指向未来的,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比如在演讲之前,害怕讲不好会焦虑;明天要去体检了,怕查出大病而焦虑等。
焦虑时,我们常有某种受威胁感或危险感,但实际上并无任何可辨认的威胁,或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此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精神紧张不安、心跳加速、口干、出汗、颤抖,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抽搐、晕厥等。
恐惧症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是,它有明确对象,病人感觉到面临着某种具体而明确的危险,比如恐高、恐惧坐电梯等。恐惧症患者会极力回避他们所害怕的事物或处境,或带着强大的畏惧去忍受。
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如反复怀疑有没有锁门;强迫恐惧,总是害怕自己会发疯干坏事;强迫意向,有种马上要做某种坏事的冲动感。
有严重强迫心理的人,一般会通过反复做某事的仪式化行为来缓解,比如反复检查是否锁门、一天不停地洗手、开门回家必须将门开到30°的角度才进去等。他们往往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常,却无力改变。
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调节和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向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看医生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不要担心看医生就会没有面子;相反,当你有这种想法时,你的心理负担又加重了,而且恰好有这种想法的人更容易患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