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总是有无力感
“为什么我总是什么都做不好?”
“为什么我就不能谈好恋爱?”
......
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么?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似乎都没有什么效果,努力做过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真的是努力做过之后,也没有有任何变化么?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我们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这样心理状态了。
0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之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在笼子里反复被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即使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这是因为狗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感觉,所以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选择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
塞利格曼把这个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和塞利格曼实验中受电击的狗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02
“习得性无助”
有哪些心理特征
1、低成就动机
“习得性无助”成就动机低,因为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
“习得性无助”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人。他们态度消极,对生活、工作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3、低自我效能感
“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设定较低的工作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体验。遇到挫折时,他们常常没有自信心,不会更加努力反而会选择放弃。
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时长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
4、消极的定势
“习得性无助”的人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经常受到权威或他人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还会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等问题。
5、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人从情绪上看,通常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容易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工作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它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工作和生活。
6、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减弱,无助感就由此产生。
03
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
1、检查自己的归隐模式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工作效率低,令其他同事叫苦不迭时,虽然可以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自己刚进入部门,与自己以前从事的工作相差甚远,需要熟悉;可能是自己过于追求完美,太注意细节而忽视了工作效率。经过这样的客观分析,便能够对症下药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我不行”的状态中,不可自拔。
2、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寻找“完成”一件事的确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习得性无助,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领域。当意识到自己处于低能量、低认知的状态下,建议你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寻找成就感。
3、对习得性无助的事情,是的那个降低预期。
当你对某一个领域已经产生了无力感,在之前多次挫败,而又不得面对时,不要逼迫自己把这件事情做好,避免因要求过高,又陷入新一轮的挫败。
生活中,大多数地无助与无力,其实都是思维被局限的结果。不妨尝试换个角度,寻一条新路,便会有新的景致和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