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2016-12-12 15:02:26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我认为搞清楚这个有必要了解一些背景资料。
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天主教家庭。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1951年8月5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同年10月6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筑·居·思》中译者孙周兴先生把“筑”译成“筑造”,“居”译成“栖居”,“思”译成“思想”,其实是很好的传达了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
这三者之间我认为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生理需求上升到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肉体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过程。
人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暴露无遗,好比先要造好房子,有了房子才有了居所,而有了居所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后,还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使得人对于社会的“存在”。而反向也能说明此论点,《一体心理学》中指出“人包含了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物质性,心理属性是指心理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社会属性是指人从属于社会系统的系统一体性,人是自然性、心理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更为本质地表现为人的心理属性,人和其他物质的本质区别在于心理活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人和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人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意志行动等等。”,所以人之“存在”是因为人有”思想“,而”思想“的载体需要特定的”栖居地“,而“筑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人的“栖居”,从而能使人真正的“思想”。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了;相反地,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向我们阐明:根据栖居的本质来看,筑造真正是什么。我们且限于讨论物之建立意义上的筑造,并且要问:什么是一个被筑造的物?作为例子,一座桥可帮助我们思考。……无疑,我们的思想自古以来就习惯于过于贫乏地估计物的本质。这在西方思想的进程中导致人们把物表象为一个人生的意义网的带有可感知特性的X。由此看来,那已经包含在这一物的聚集着的本质中的一切,当然都向我们显现为事后被穿凿附会地说明的配件了。可是,倘若桥不是一个物,那它就决不会是一座单纯的桥了。”
但是文中最后表述的意思有点感觉“筑造和思想”都是为了“栖居”服务的。(“不过,思想本身在相同意义上就像筑造一样——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归属于栖居,这一点也许可由我们这里所尝试的思路来加以证实。筑造和思想以各自的方式对栖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只要两者并不相互倾听,而是互不搭界地搞自己一套,那么,两者对栖居来说也是难以达到的。如果筑造和思想这两者都归属于栖居,如果两者保持在它们的限度之内,并且认识到一方如同另一方都来自一种长期经验和不懈实践的场所,那么,两者就能够相互倾听。”)我有不同看法,海德格尔恐要表达的是”思想“的重要性,在”筑造“和”栖居“的过程中,都需要”思想“加以辅助,”思想“是实现“筑造”和“栖居”的必要工具。(PS:是不是译者理解不同?)#p#分页标题#e#
两个月后海德格尔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将《筑·居·思》的精髓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或者说把《筑·居·思》中原来比较朦胧的想法更加真实、具体了。
他只是用了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作为开始:“……人诗意地栖居……”后面接着做了说明“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他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歌等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抵制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吧一切变得千篇一律。抵制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过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
所以我认为海德格尔仅仅是借用了荷尔德林的这句诗,他想表达的是“诗意”等同于“思考、思想、情感”。人,应该更需要有思想,会思考的栖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存的栖居!他想要的“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一个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心理属性的空间。而建筑物本身不应该有太多赘物,不应有过多华丽的堆砌、装饰,影响人思考的外物,应该是绿色的、平和的、亲近自然的、能让思想自由飞扬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和状态应该是类似于“禅”和“悟”;类似于武打小说中侠之“风仙道骨”;类似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禅心”的境界。(PS:哥特、巴洛克和洛可可应该都不是他的“菜”。)
如今,“诗意的栖居”成为一个非常常见的说法,甚至成为一些房产楼书广告中的烂俗说辞,似乎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就可以说成是诗意的栖居了。正如某百科低俗的解释到“诗意栖居是一种高端的游居方式,类似与国外的诗意湖区,是各种文化高度密集的游居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有广泛的需求,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XXX董事长在分析中国诗意养生湖区发展趋势的时候、曾对诗意栖居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诗意栖居即生态文化游居方式。”这恰恰是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比较“功利”、“浮躁”的普世价值。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而我们往往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标志。林语堂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就“不亦快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意地栖居“。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就是“诗意的栖居”!
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天主教家庭。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1951年8月5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同年10月6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筑·居·思》中译者孙周兴先生把“筑”译成“筑造”,“居”译成“栖居”,“思”译成“思想”,其实是很好的传达了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
这三者之间我认为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生理需求上升到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肉体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过程。
人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暴露无遗,好比先要造好房子,有了房子才有了居所,而有了居所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后,还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使得人对于社会的“存在”。而反向也能说明此论点,《一体心理学》中指出“人包含了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物质性,心理属性是指心理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社会属性是指人从属于社会系统的系统一体性,人是自然性、心理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更为本质地表现为人的心理属性,人和其他物质的本质区别在于心理活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人和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人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意志行动等等。”,所以人之“存在”是因为人有”思想“,而”思想“的载体需要特定的”栖居地“,而“筑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人的“栖居”,从而能使人真正的“思想”。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了;相反地,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向我们阐明:根据栖居的本质来看,筑造真正是什么。我们且限于讨论物之建立意义上的筑造,并且要问:什么是一个被筑造的物?作为例子,一座桥可帮助我们思考。……无疑,我们的思想自古以来就习惯于过于贫乏地估计物的本质。这在西方思想的进程中导致人们把物表象为一个人生的意义网的带有可感知特性的X。由此看来,那已经包含在这一物的聚集着的本质中的一切,当然都向我们显现为事后被穿凿附会地说明的配件了。可是,倘若桥不是一个物,那它就决不会是一座单纯的桥了。”
但是文中最后表述的意思有点感觉“筑造和思想”都是为了“栖居”服务的。(“不过,思想本身在相同意义上就像筑造一样——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归属于栖居,这一点也许可由我们这里所尝试的思路来加以证实。筑造和思想以各自的方式对栖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只要两者并不相互倾听,而是互不搭界地搞自己一套,那么,两者对栖居来说也是难以达到的。如果筑造和思想这两者都归属于栖居,如果两者保持在它们的限度之内,并且认识到一方如同另一方都来自一种长期经验和不懈实践的场所,那么,两者就能够相互倾听。”)我有不同看法,海德格尔恐要表达的是”思想“的重要性,在”筑造“和”栖居“的过程中,都需要”思想“加以辅助,”思想“是实现“筑造”和“栖居”的必要工具。(PS:是不是译者理解不同?)#p#分页标题#e#
两个月后海德格尔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将《筑·居·思》的精髓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或者说把《筑·居·思》中原来比较朦胧的想法更加真实、具体了。
他只是用了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作为开始:“……人诗意地栖居……”后面接着做了说明“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着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他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歌等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抵制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吧一切变得千篇一律。抵制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过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
所以我认为海德格尔仅仅是借用了荷尔德林的这句诗,他想表达的是“诗意”等同于“思考、思想、情感”。人,应该更需要有思想,会思考的栖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存的栖居!他想要的“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一个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心理属性的空间。而建筑物本身不应该有太多赘物,不应有过多华丽的堆砌、装饰,影响人思考的外物,应该是绿色的、平和的、亲近自然的、能让思想自由飞扬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和状态应该是类似于“禅”和“悟”;类似于武打小说中侠之“风仙道骨”;类似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一石一禅心”的境界。(PS:哥特、巴洛克和洛可可应该都不是他的“菜”。)
如今,“诗意的栖居”成为一个非常常见的说法,甚至成为一些房产楼书广告中的烂俗说辞,似乎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就可以说成是诗意的栖居了。正如某百科低俗的解释到“诗意栖居是一种高端的游居方式,类似与国外的诗意湖区,是各种文化高度密集的游居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有广泛的需求,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XXX董事长在分析中国诗意养生湖区发展趋势的时候、曾对诗意栖居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诗意栖居即生态文化游居方式。”这恰恰是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比较“功利”、“浮躁”的普世价值。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而我们往往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标志。林语堂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就“不亦快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意地栖居“。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就是“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