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
2017-08-02 16:54:28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
幸福的根本是内在素质而不是身外之物。作为唯意志论哲学思潮的开创者,叔本华主张:“‘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即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比较起来,主体比客体更重要,没有主体就不成其为世界。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主体决定了幸福的程度,主体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在认同和强调人的自身、内在拥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时,叔本华对身外之物诸如财富、地位、名誉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的价值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财富可以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和花天酒地的凭证,众人应学会节约投资而不是挥霍浪费。过多的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缺少精神情趣。而名誉、名望、地位则是一种相当飘渺的东西,人们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如果把这些看得过分重要,则是不明智的。因此叔本华认为:“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替代的。”
幸福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作为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悲观的、痛苦的。“痛苦”来自于生命本能,来自于人的生存意志。幸福即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痛苦即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是永恒的、绝对的,人一生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度过。所以,人生幸福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降低幸福的期望值。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快乐是一种短暂的、一闪而过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而幸福却是一种洞悉人生真谛的理性和持久的主观心态。快乐容易获得,因为它只与身体感受相联系,而幸福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痛苦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豁达与升华。
叔本华发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一步认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唯有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所以叔本华说:“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地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在叔本华看来,如果人生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上。这是我们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的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这是叔本华给我们开出的幸福秘笈之二。
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人格,简单生活、享受孤独。叔本华认为,人无穷尽的欲望和无止尽的物欲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之人呢?根本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理性和科学,进入无我之境,即超脱现象世界进入自在之物的世界,即意志世界。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的同时,叔本华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人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而否定现实社会生活,否定理性派哲学的某些弊端,走向了极端的虚无主义。以此观点为基础,叔本华提出了追求人生幸福的一些具体方法如:拥有独立人格,学会简单生活并能享受孤独。
叔本华认为,人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是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这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单独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人很多时候需要独处,这时候就只能返求自身,自身的具备就显得格外重要。因而在他看来,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才能避免痛苦和无聊。要想保持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条件是拥有独立和闲暇,而独立和闲暇则是以俭朴和节制来换取的。一个人自身的精神价值越高的时候,他就越能耐得住简单的生活和孤独的侵袭。
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观给现代人的启示
人生的幸福在于对价值理性和精神世界的追寻。作为现代人本主义的开创者,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引出了人的本能活动。他认为世界万物只有相对于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离开生命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20世纪,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引导下,西方社会急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泛滥,人文价值失落、人生存在意义之覆辙。人们普遍感到“空无感、疏离和价值无根感”,缺少“精神家园”、“终极关怀”或是“精神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精神世界甚至陷入了崩溃的状态中。”叔本华体现了他真正的价值和先见之明。他开创的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人的生命至上,关注人的内在丰富和精神世界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内在出发,尤其是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丰富,认为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这种智慧给今天茫然逐利、追求物质财富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人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当物质生活日渐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会要求更高。只有心灵生活的充实和安宁,才能最终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因此如何对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物质财富与精神丰盈的关系,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生的幸福来自健康的身体,简朴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叔本华认为,身体健康是快乐的源泉。试想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他的快乐与幸福是无从谈起的。一部分有钱之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外在物质乃身外之物,开始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满足。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即使生活富裕的人们仍然信奉一个原则:节约与投资。如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乔布斯之流,他们在拥有大量财富的同时,并不会奢侈浪费,而是学会简约生活,学会投资和做慈善,通晓了人生意义的真谛。为什么我们不从一开始就拥有健康、自然、合理的人生幸福观、财富观和健康观呢?为什么非要等我们自己尝试过后,等自己健康不在的时候,等我们碰到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呢?
对于叔本华提出的享受孤独自由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切实际的。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很难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世界中静下心来关照自己的内心、享受孤独。实际上,只有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安静下来,享受孤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每一个有灵魂的人都是孤独的。而自由则是与孤独和简单密不可分的。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价值,物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对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拥有较高精神价值并享受精神价值的来说,自由才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说: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亚里士多德教导人们,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无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无独有偶,逍遥派伦理学的代表人斯托拜阿斯也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效果。”在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观中也强调,每个人应发挥自己的个性,选择与个性相吻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人们应该大致明白自己应当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果对自己的生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勇气,振作、鼓足信心,激励自己行动起来,避免走进弯路。”由此可见,先哲的谆谆教导无不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个性和擅长,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感受和体验幸福。
综上所述,在今天物质丰盈、享乐至上而精神空虚、价值无根的年代,在这个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消费主义的年代,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可谓是曲高和寡,令人耳目一新。他的思想或许只能在少部分思想深远的人们脑中扎根传播,但却历久弥新,让人们重新严肃、深刻地理解人生幸福的真谛—在于人的自身。
人生的意义网的研究领域: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感悟、人生感悟、人生感悟的句子、感悟人生、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生活感悟、生活感悟经典句子、人生哲理、人生哲理的句子、哲理、人生哲学、哲学、幸福、什么是幸福、人、人性、人死后的世界、心灵家园、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