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为了避免中国应试教育摧残孩子
北大爸爸的在家上学实践
北京回龙观的一幢居民楼里,47 岁的张乔峰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间家庭学堂,取名 " 龙学园 "。两间卧室被放进 6 张床,一个大厅被分隔成两部分,一半是孩子的图书馆,摆放着《哈佛家训》、英语名著等书籍,以及一张供孩子涂鸦的小桌子;另一半则是一个大圆桌,那是孩子们的课桌,也是吃早午晚餐的饭桌。
2011 年,北大毕业的张乔峰辞了职,决定把在私立学校读一年级才 1 个多月的儿子张洪午接回家来亲自教育。" 孩子报兴趣班时拍了张一寸照,照片里孩子双眼无神,无精打采。他说自己不快乐。" 这成了张乔峰决定让孩子在家读书的原因。
一年半以后,另外两名同龄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媒体报道和张乔峰的博客后,出于对他理念的认同,也把孩子送来 " 龙学园 ",和张洪午一起上课。
在数学课上,张乔峰出了一道算术题:" 小明在灯下作业。家里停电后,他按下开关五次,来电后,灯亮着还是暗着?" 张洪午立马跑到自家大厅,把电灯开关按了又开,思考答案。
在阅读课上,张乔峰在网上找到一篇励志短文《飞翔的蜘蛛》,让三个孩子轮流读一遍,各自分享感受。" 我觉得蜘蛛很小心,懂得保护自己。" 张洪午回答。" 它很执着,坚持不懈。" 另一个男孩答说。" 是呀,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 张乔峰总结说。这次张洪午默不作声,想了几秒钟,突然指了指茶几上的鱼缸。" 你可以,我可以,那小鱼可以吗?"
" 之前的一年半属于过渡期。我计划下学期开始在外来教材基础上加入传统课本学习,一学期可以学完学校一整年教材。" 张乔峰信心满满地说," 我计划让孩子 10 岁小学毕业,12 岁初中毕业,14 岁高中毕业,接着周游世界后考取美国名牌大学。"
目前,张洪午的学籍挂在北京一所私立学校,张乔峰跟学校达成 " 默契 ",孩子不用去学校读书,但有时候,他会把学校的考试试卷拿回家," 孩子总能拿 90 分以上。" 前不久,一位北京记者拿着北京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本让张洪午阅读,结果他毫不费力念了出来。《外滩画报》的记者也曾让张洪午阅读了一段苏斯博士的故事书,发现他字正腔圆,美音很重。
每天下午,张乔峰带着孩子参加 " 男孩子俱乐部 ",向专业老师学习游泳、跆拳道和手工等技能。如今,张洪午已经取得跆拳道黑带。
张乔峰说,他本身就是半个体制外的野路子:福建农村毕业,因数学竞赛保送北大物理系,其间主动提出休学一年泡北大图书馆,读唐诗宋词、名人传记,之后从北大社会学专业毕业。" 我想通过张洪午的例子证明,另辟蹊径也是可以成功的。"
不过,在跟张乔峰接触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了他的局限性,比如他的英语还是 20 年前在北大学的那些知识,还带点口音。 " 现在原版英语教学材料很丰富,可以跟着 MP3 学。" 张乔峰对此并不担心," 学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脑筋开窍了,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十二三岁之后靠自学也可以。"
" 自然而然 " 教学法
相比 " 龙学园 " 自由松散的教学环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家上学的 " 小石头 " 则对课堂氛围更加熟悉。
" 小石头 " 的母亲张冬青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语文老师,父亲王晓峰曾是杂志社的一名资深编辑。2006 年,他们为小女儿 " 小石头 " 找了好几所小学,但发现都不尽如人意,于是和其他三个家庭开办了一所学堂,取名 " 日日新 "。" 我们把它定义为家庭互助式学堂。既然是学堂,就需要规范。" 张冬青介绍说,当时四个家庭出钱在一个居民楼租了一室户,聘请专业教师给孩子上课。
日日新学堂的教学理念是用" 自然而然 " 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创办人要求学校每个学生都学习武术,这不仅可以用来防身,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十多年过去了,日日新学堂的迅速发展超过创办人预期。如今,它在北京家庭教育圈颇有名气,一共吸引 240 位学生以及 70 位专职教师。在北京北郊沙河水库旁,一栋红砖建筑出现在小沙河村村头,孩子们的嬉闹和古典音乐声一同传出。建筑门口,是一大片果树林,种着樱桃、苹果、柿子、山楂等十多种果树。
29 岁的美术老师孟祥伟,身材魁梧高大,中国人民大学油画本科毕业。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要求他担任模特,给他画像,还要求他 " 一动不动 ",下课后,孩子们见到这位老师,热情地扑上去,有人抱腿,有人拽胳膊,嘴里高兴地笑着叫着。
24 岁的王桃荣毕业于燕京华强大学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曾当过半年外企白领,之后应聘来学校。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她找到了快乐。孩子们称她 " 桃子 ",一位塞浦路斯女孩是她班上的学生,做游戏时一直喊她 " 老公 " ——原来前不久学生戏剧节,女孩扮演朱丽叶,而 " 桃子 " 则扮演了罗密欧。
厦门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的杨代盟是 " 小石头 " 的数学老师。" 小石头的数学概念很清晰,存在建模的思想。而从传统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套题思想很严重,总希望我给他公式,然后设法往里套。" 杨代盟告诉《外滩画报》记者,他发现有些从传统学校转来的孩子对老师很恐惧,自信心产生很大的动摇," 当我经过时,他们用橡皮遮住自己的答案。这种对老师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
在 " 日日新 ",虽然二年级以上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但老师们不会强化考试结果,也不会对孩子的成绩排名。逐渐的,孩子就会把考试当成自测,坦然面对。
学校的课程设置借鉴了许多国外的学校,既有 20、30 分钟的短课,也有 1 小时、1.5 小时的长课。学校把语文课、品德课、社会课综合成" 人文课 ",另增加 3 门综合课:" 博物通识 "的任务是了解自然和科学,包括做实验," 综合实践 "的任务是认识社会," 生态教育 "的使命是将前两者结合。
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表示,当下有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一小部分家长勇敢地独辟蹊径,使 " 在家上学 " 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但这方面目前还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更多人仍处在困惑彷徨中。
记者调查发现,大众主要的困惑集中在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习成果还缺乏统一的检验标准,此外,在家上学的孩子若是转到传统学校是否存在困难,也是一大疑问。
国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良好的政府系统支持。在美国马萨诸塞等州,学生在家上学需要得到政府审批,在 " 全时在家上学 " 系统中注册后,父母可以免费领到教材。家长们会定期组织活动、聚会、交流和讨论,一旦感觉教不下去,孩子可以随时回到学校。而中国显然还缺乏这方面的官方系统支持。
在网站首页,有一系列媒体相关报道,记者看到那些较早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有的孩子已经成年,并且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
著名儿童作家、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属于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如今,他成功创办 " 皮皮鲁 " 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开发 " 郑渊洁 "。
2007 年,广东陈女士创建了一所全日制中英双语私人书院。目前该书院共 70 多名学生,18 位不同国籍的老师。陈女士的大儿子 Michael 是书院里年龄最大的孩子,2012 年,他拿到了具有南方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 Michael 的母亲兼老师,陈女士给埃默里写去的推荐信中,介绍了儿子 4 个闪光点:中英文双语优势、博闻强记,对人生的使命感,以及作为家中长子的担当和责任。
"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体察人生的旅程,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努力。" 陈女士说。
关于孩子们的未来,张乔峰告诉记者,他的打算是让孩子以后上美国大学。而日日新学堂目前已有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和美国普林斯顿分校。" 一旦有学生想要中途退出,考普通初中和高中,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一些集中的应试辅导。" 张冬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