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存在?——谈谈史上最难读的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是哲学大家海德格尔的世界级名著,基本上从西方人的角度,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天地人神(类似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能理解的一切,其思想深邃,意境悠远,内容浩博,结构庞大,问题众多,相互纠结,语言晦涩,用词新颖,概念复杂,颠覆认知,极其难懂,被誉为世界上最难懂的书之一。
构成《存在与时间》思想基石的或许有四个知识谱系: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Dunn Scotus、威廉奥卡姆的唯意志论和路德神学(借着Scotus的存在概念,更可以溯源到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存在论论述传统);尼采颠覆性的有限性(the finite)观念。
本人三读此书,每读都是对自己知识系统的巨大的挑战,本人曾通读过《资本论》,本来以为《资本论》是世界上最难读的书,结果读了以及有点理解了《存在与时间》之后,才发觉《资本论》的难度不是最难的,读过《存在与时间》,对我而言世界上对我来说已经不存在难读的读物。
本文将以我的理解,来简单的谈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本书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如此巨大,甚至是为什么理解了本书内容,一个人将不再怕死,而是向死而生,从而从容的迈向新的人生。
海德格尔全集已经出版了65卷,到现在还没有印完,这个人一辈子就在猛写了,当然,他可能像我这样,脑子里一有东西,立刻行动随时记录下来,然后一有时间再整合而成。
他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林中路》,《走向语言之途》,《技术的转向》,《诗,语言,思想》,很多很多。
此文主要探讨《存在与时间》。
这个人,也是古今中外一个非常大的哲学家,尤其对当代影响非常之大。
这个人,曾被胡塞尔看作是最合适的接班人,胡塞尔说,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
到后来,胡塞尔对《存在与时间》一书发表后,大失所望,批判海德格尔走向了人类学研究。胡塞尔的思维里是纯粹科学,他没有人生观的东西,也没有生活世界的东西,海德格尔在讨论什么呢,存在主义,他认为海德格尔离他的哲学远了。
当然,他们之间的那个师承关系还是有的,就是说有了现象学之后,才有了存在主义。你看,胡塞尔的学生一大批都比较厉害,很多都是世界级的哲学家,这个老师确实厉害,起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你说你能够找到一个好老师的话,你将受益终生。
为什么呢,你那个东西学到了,那个方法就全学到了,但是你如果找了一个不太好的老师,那你的希望确实不是很大,指望学生能超过老师,大部人不可能。
因为你读书读完了以后,走到哪去?如果有一个好老师的话,你的人生将顺很多。
海德格尔说现象学的方法,是唯一的科学的哲学方法。他说,科学意味着本质的东西,科学的方法是对本质现象学的哲学描述,就是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52.1(一)他对“现象学”的定义是: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
现象学(phenomenology)。
前者: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在希腊文中,有时等于“存在者”。后者:“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但是对现象的理解,他不同于胡塞尔。
胡塞尔:现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
海德格尔:任何显现都是对人的显现,但却不同意说显现只是在人的意识中发生,表现为意向行为。
海德格尔认为,人最根本的是什么?
他认为,最贴近于人的并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人的存在。人并非总是处在有意识的状态当中,但始终不能离开存在。
你现在思维可能没有了,意识也可能没有了,但你还存在。所以,这个存在是最根本的东西。
你必须了解你的存在,然后你才能有意识,他把概念倒过来了,他认为,显现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
人首先是在理解存在的过程中,去理解自身的存在,并对存在作为与行动。
什么意思啊?
他认为,人首先是对自身的理解,这是第一步,就是说你如果连你自身都无法理解的话,那你理解对方的东西那就更不好理解了。
第一步是人理解人的存在。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最重要的。
其次,才是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就是胡塞尔讲的意向性。
所以他说,现象学的中心问题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
像这种哲学,还是比较有深度的,如果是一般人,也就是把概念讲讲也就完了。但是,如果你大致能理解一下我说的意思的话,你再去看他的书,就很容易看了。
这类哲学,可以说是文科里面最难的东西,我们有些理工科的千万不要以为文科的东西很容易理解,文科里也有很难的东西,比如像这类哲学,如果没有基础,就像读天书一样。
所以你如果把比较深的地方掌握了以后,然后你再去看浅的,那容易的很,很多人的专业像什么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广告学之类的,和哲学相比,那和喝白开水一样。
就是说,文科里面好多专业看上去挺能唬人的,好像很管用,打开书后,一看就是没有任何深度难度的东西,甚至中学生如果想学一学就会,但是文科里面也有难度的东西。
你像这类哲学是比较难的。它不是说任何人翻开书就能看懂的,但是你去看,有些书几乎翻开就能看。文科里你要学会抓住重要部位,如果你把这个搞通了以后,基本上一通百通,一路平川。
52.2(二) “基础本体论”
1.存在论的区分。
表面上看,全部的西方形而上学都在谈论“存在”,但实际上,人们谈论的只是“存在物”,人们忘记了“存在”和“存在物”之间的“存在论的区分”。
他认为,“存在”和“存在物”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存在物是实体,存在是什么呢,是to be,这个to be有点行进中的东西,是一个过程,但存在物不是过程。
1.1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存在”(being)与“存在物”(beings”)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的含义;“存在物”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的动力,都归结于神,神学成了第一哲学,他把所有存在物,分等级的存在物归结起来,然后最高的存在物是上帝。上帝统帅所有的存在物。
1.2自笛卡尔起的近代哲学也没有分清“存在”与“存在物”的区别,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只不过,存在不再是在事物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而是在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
比如说数学的公式,数学的关系,数学的概念。
这个已经不是一般的实体了,但是他认为,这个还是形而上的对象,不是to be过程。笛卡尔及近代哲学的存在是抽象的存在,N维空间这也是存在,但这只不过是人类想象出来的抽象的实体。
2,“此在”的概念。
2.1存在论的出发点不能是任何一种存在物,而必须是这样的存在物:它的存在是其它存在物的存在的基础。
也就是说,所有存在物的基础,是此在。因为此在的存在,别的存在才有意义。那么这个此在是什么?
这个此在就是人,人就是这样的存在物。
你看这个大千世界,其实大千世界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可是,是人给它赋予了意义,人是给一切赋予意义的动物。
人在世界上就是发现意义的过程,你看石油本来没有什么意义,石油一挖出来多脏,有什么意义呢,挖出来供人们利用,哪怕最没用的石头搁在那里,你看风景,各种各样的动物也是供人类欣赏的,甚至挖出来什么矿物叫钻石,我在想要是在几千年前的话,人们也不会对这个钻石当回事,只是后来才有人给予了它意义,为什么?原来这个钻石可能太少了,太少人东西总要有点意义吧,于是它的名字叫钻石,然后通过广告加强人们的意义认知,让姑娘们戴上了以后,这个价值就起来了。
其实说白了,这个价值哪来的,如果人不赋予它意义的话,它什么意义也没有。当然包括黄金,你说从实用的角度,黄金有啥意义,我看铜和铁没有什么差别,无非黄金重一点,别的轻一点。如果人现在像在几万年像猴子一样的话,那我们说的这些金属啊什么的,还是没有价值。比如人类文明,也是从石器文明开始发展起来的,再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其实也是人类不断的从石头,金属,电气,信息慢慢的赋予万物以意义的过程。当然,这个赋予意义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再新鲜的事物和发明,在人类面前最终都会赋予某种意义。
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其实都是在不断的给世界寻找及赋予意义。
当然这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讲的,如果一头牛,它可能会这么想,正是因为我们牛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更牛。
当然了,哲学家的起点肯定只能以人为起点,不可能是它物。说到底,我们所谈论的一切哲学,还都是关于人的哲学,也只能按照人类说话,这样我们说话才算数。
2.2用“此在”(Dasein)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
2.3只有人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本身,就蕴涵着“此在”的概念。
可能很多人学到一些哲学以后,你去看哲学家往往都有这种品格,一种什么毛病呢?他老是在追问一些东西,刨根究底的追问,而且总不满足。他要追问那个最深最深的东西,他认为只有人会追问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可能有时候都会去追问自身的意义。
2.4“此在”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把存在与存在物沟通起来,是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所做的存在论分析,是存在论的基与入门,因此被称作“基础本体论”。
就是说从所有的本体里面找到一个最基础的本体,那么,最基础的本体就是人。当然这个人讲的是个人。不是讲的是一般的人。
3“此在的特征”。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就是《存在与时间》的总纲
3.1“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 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
你说你是什么,你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
因为你明天是什么不知道,后天是什么,再过一段时间是什么,这真说不准,我们班上大学里有很多学生过去都搞计算机,搞来搞去,搞到哪现在都不知道了,我是最明显的一个,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不知道我在哪,他说你在搞什么?我就是说出来,他们也不懂,那你怎么会搞到那个地方去呢?我也不知道,这个人一步步来了以后,你走到哪还真不好说,不知道这个轨迹是怎么过来的,你后来回想一下,哦,我原来是有一个逻辑在那里,只不过这个逻辑是事后串联起来的。
但是,一开始你这个概念根本不明显,你说你现在在这里,然后你下一步怎么走,你跟谁结婚,你的小孩是什么模样,你会明白?肯定不知道。这都是人生的意义网数,整个过程,人的那个本质就在过程当中,这个概念就是说,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本质就是一个过程。过程没有定下来,是不断的变化的。
3.2“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说明人与其他物的另一个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
我是我,你是你,我不能代替你,你也不能代替我,但是这种存在里面呢。他认为,本真的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而,非本真的存在——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
他在讲一个本真和非本真的问题,就是说你追求的那个自我,什么是自我,自我就是本真,但是我们许多人往往处在淹没当中,被平凡公众的生活所掩盖。你说你是谁,你显示出什么特点,一般的生活很难显示的,你看同一个专业,在读同样的课程,在同样的教室里上课,我们其实被这样的生活掩埋。
大家好像都一样,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人一样吗?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兴趣完全不一样,就比如对专业来说,你本来搞那个东西挺好,你还是读了这个,他本来搞那个东西更好,他也来读这个,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事,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
52.3(三)“此在”的存在状态
1.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
1.1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在世之在”。因为人总在这个世界中,“世界”是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
那么在这里面,人的状态是“烦忙”——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
在我们科学里面,这个烦忙还是比较贴切的,搞自然科学的要比文科的更烦忙,因为你们从事着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特别厉害。
“打交道”——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不得不做某事,放弃某事随它去,承担某事,观测某事,寻问某事,重视某事,讨论某事,决定某事,这都是人与事物打交道的一种遭遇关系。森林是木材之林,山是采石之场,河是水力,风是扬帆之风。你看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时候,都变成了唯我所用的东西了,是吧,你看在世界上人多烦忙,总在不断的打交道着,被外力所左右。
1.2“此在”的存在是“与他人共在”。“共在”是一种把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我在想我们今天的人,共存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比如大学生,你们宿舍里的关系是不是友好啊,我觉得今天的80后90后以后,好像对人们比较淡漠,好像你来干什么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也不会去打小报告,好像很宽容。你是你的方式,我是我的方式,这种思想同我上学的那个时代不一样。
我们那个时代都是被组织起来的,一个班的班干部好像是一个支部书记,然后他领导一个组织结构,非常严密的,甚至早上打找卫生,甚至操场里去不去锻炼,都是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在指挥。在学校里学习,像军队一样,没什么自由可谈。这就是人共在的方式,不同的时代,共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我们今天更个性化了,在大学里,你比如好多学生在外面租房去了,当然有些都同居了。
但是还有一种是“烦神”——显示“共在”的方式,有非本真和本真的分别。
非本真的“共在”:
其一,让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常人”。你说干什么吧,大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大家怎么生活,我就怎么生活,大家穿什么我也穿什么,我还有吗,没有了。
其二,用自我代替他人——“介入”。这种人也很多吧,我代替他人,我为他做主,你必须嫁给他,这是介入吧?有些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按照现在的观念,本来我是我,我的生活由我选择,但是往往有另外一种力量的话,一切都帮你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必须这么走,这些都是一种非本真的“共在”。
本真的“共在”,就是“超脱”:自我与他人保持距离,达到平衡;以我为主,回应他人。
这种状态有点像80,90后吧,我们今天全球化了以后,西方人的生活慢慢进入了,我们过去的生活怎么呢,是一个集体的,你们整个的住在一起,这种生活所有人都打成一片,其实我们的家和我们人也是不存在的,已经消失在所有的家庭之中了,大家都在一起生活。
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城市化的特点,就是慢慢独立了。
你比如说是上海生活的话,我在一栋高楼里,从来没有登过别人家的门,不是光我一个人,所有人都一样,就是你在你那,我住在我这,一般来说,互不干扰,这个生活我觉得有点像西方社会。
当然,西方社会更过分,他更过分在什么地方呢?你连敲门都不能随意敲,你必须约定什么时候我来见你,你说你冒然的去敲门,很不礼貌,你多几分钟你什么时间来,他五分钟都不等你。
他们是这样,你说哪个生活更好?
我觉得有时候真不好说,但是西方人确实是以我为中心,不以他人,他们人与人之间也很客气,那在路上动不动就是sorry, excuse me,非常客气,我有一个老外同事在一块呆了一段时间,非常客气,但是有一点,他是他,你是你,这个分得非常清楚。如果不理解他们的文化,你在那的话,你很难和他们交流。所以,每个房间一个House,看上去外面都是花草,草坪,极漂亮啊。
但是我的感觉是,人很孤独,你就是孤独的处于漂亮之中,你同周围的人没什么关系,你像我们的院子高楼里毕竟还会有很多很多人家,至少还看到有人走来走去,至少还有一个人气在那里,那美国他们那里你连人气都感觉不到,当然这也可能是我没有习惯的原因。
你呆长了以后,你会感觉其实啊这个生活很难受的,好像地球上就只有一个人存在着,如果地球上光是一个人的话,那感觉也是挺可怕的,你说这个环境多好吧,你受得了吗,但是有一点,我们80,90后的人,要比我们过去的人更喜欢孤独感,他们可能要更容易忍受,为什么,因为都是独生子女。
而且这一代人越来越往那个方向走,社会越高层走,这种生活习惯同西方接轨的话,你们是更容易接轨。我看好多西方人就是这样,两口子牵了个大狗在路上走,一条路上就他们两人,回家以后也是他们两人,再加上那条狗,他们就是这样生活,而且他们喜欢这种生活,就是说你如果很多人在一起,他反而受不了了。
你看,哪怕好多国外的姑娘,她背个背包哗就只身到中国来了,你去问她,她一个人来的,你说她一个姑娘就这样来了,我们一个姑娘出去就比较少了吧,所以,他们的生活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方式。
所以,他把这个感觉叫做是一个本真的共在。
我在想,这个本真可能就更显得我个人更愿意过我的生活,我生活着,我要找到我自己的生活,我爱怎么过的话,我就怎么过。
当然,这个本真也是相对的。在我们看来有可能这也不算是本真,人有时候,有一种集体感,也是很有意思的。
你比如说我们这样对人,本来我们互不相识,结果在某一个集体活动里面,我们一起参加某一个活动,比如巴黎有一个叫做哲学咖啡屋,就是在咖啡店里面专门讲哲学的,它的精神层面比较高,一个社会如果要达到这种状态的话,那这个社会的文明确实高。
如果我们这里将来有很多哲学咖啡屋的话,那这个水平也高啊,因为一般人忙都忙死了,你还来听哲学,敢吗?一般人做不到的。
2,“此在”与时间
存在的意义在于时间。——《存在与时间》的主题。
2.1时间性与“此在”存在状态的联系性。
过去——沉沦态(falling),现在——抛置态(thrownness),将来——生存态(existentiality)
2.1.1沉沦态:沉沦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的既定状态之中。
由“心态”提示,非本真的状态:“恐惧”,人老是在恐惧当中,逃离现实的冲动,孤独,沮丧,忧心冲冲,闷闷不乐,这是非本真的状态。
本真的状态:“焦虑”,焦虑什么?把生活看作是不可推卸的重担,迎接人生挑战。
2.1.2抛置态:局限于现有的存在状态,如同被抛置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生活过程中。由“语言”提示。
非本真的语言:闲谈,好奇和含混。闲谈什么呢,道听途说,流言蜚语,人云亦云,好奇是走马观花,无所用心,含混是揣测公众心理,见风使舵。
而本真的语言:“言谈”。这个言谈,像陈鲁豫,她的这个谈话节目就是言谈,你看她说的话吧,其实离我们常人都很近,但是大家都觉得很有味,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感觉,但这个味从哪来的又不知道,她是揭示一种什么呢,就是有时候带有一种少女(虽然她的年龄也不小)比较纯的感觉,但是又是一种言谈。
不是每一个说话都使人喜欢,你看有些人说话叨叨的特烦,为什么有些人说话特烦,而有些人说话别人爱听,这就体现了语言的本真和非本真。如果是非本真的语言的话,确实让人烦,但是人世间,如果有一种比较好的言谈方式,而且学会这种方式,那这个人一定很有魅力。
你不要小瞧语言,这个语言太重要了,当你迈向社会的时候,人家看你看什么东西,首先看你说什么,你说什么叫当领导。有些人当领导说话真让人不爱听,可是有些人一当领导,他的话人家太爱听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言谈方式,本真或非本真的显示。
2.1.3生存态:设计并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面向未来的生活状态。
由“理解”揭示。
非本真的理解:等待、观望和忘记。
本真的理解:“设计”。向计划下出世界,以可能性改变现实,让世界适应自己,设计是一个非常人文的概念。
我们现在去看这个,好像中国现在经常搞一些设计的展览,现在的设计已经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设计特别有艺术性,特有人文,你到西方去看啊,有时候他们设计一个板凳,那个流线线条整个是艺术的东西,他设计的一个任何生活当中的东西,那怕房子什么的,它全是设计。
我觉得设计的概念将来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关于人的设计更为重要。你说人怎么设计吧?
你说你这一辈子怎么过吧,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设计好,什么专业好,你适合什么专业,然后你适合什么工作,我现在看有的人,我认识一个人,他说计划四十岁就退休了,他说他四十岁之前把这辈子的钱全部赚到了,四十岁以后,他想过他自己完全随心所欲的生活。他说人生太短了,太短了以后,那人的一生中总要有一段真正自我的生活吧,可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人做不到。
为什么?
好多人不要说四十岁,五十岁都很难,因为很多人是铁饭碗,风险小,都喜欢干,很多人的工作我的感觉那就是一个围城,现在好多孩子说四千个人考一个公务员在竞争,我过去是什么呢,让我去当个官,我都不愿意去,因为那种生活太无聊,太缺乏创造性了。
为什么呢,我早就发现那种生活的无聊了,你在一个办公室里面,总是有一个人上面管着你,然后你再管着下面一批人,然后整天基本上是在一个公文里生活,我已经感觉到这个生活不是我想要的。那个工作,其实还是一个日常生活,还是属于怎么工作,怎么劳动,怎么组织啊,怎么安排啊,就干这个事情,你虽然是安排,但这个安排还是比较世俗的,我是喜欢一点不是世俗生活的。
我现在误的误撞搞到这里来了,当然,这个话说回来,现在工作那么难找的情况下,你说你现在年轻找到工作了,你成了一个公务员了,你一干至少五年吧,五年以后已经三十几了,你说你不干干什么去,很多人都是没办法,等后悔时晚了,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你不干了以后经商了,你在那里面混了一段时间,你又不干了,那你干什么去?
我看有一个演员,老演警察什么的,原先他是经商的赚了很多钱,然后拍电影去了,好像电影拍完了以后,又经商了,然后不行又拍电影了,那帮人生活得确实挺自我的,比如像冯小刚那帮人,他们这辈子真是一路玩过来的。
电话是他拍的,然后搞得那么热闹,好像电影里的英雄一样,唯一有一点不好,就是身体不行,有白癜风,有一次脑血栓,赵本山也搞了一个本山集团,所以人有时候那个设计不是很好设计的,你说拍电影,怎么搞出来这个了,这和焦虑啊什么肯定有关系,看来导演拍电影也是很累的。
我们外表看的话,人家确实人生过得很成功,当然冯小刚有一个地方是最厉害的,他拍电影是草根啊,他老是不服气,你说张艺谋科班的,陈凯歌又是科班的,我是北京的一个老土,没读过书,然后我要拍电影,那我怎么出来。
人家学院派瞧不起他,他好在什么地方,他的所有灵感与王朔配合起来了,像王朔这种类型人他的文学玩的好啊,北京的那个痞子文学,他的故事有人听,你看冯小刚的电影也有这种气质,他会说故事,而且他的故事是什么呢,基本上是王朔的风格。
这帮人我觉得在事业上都是相当成功的,你说自由吧,那他们确实自由,就唯一的缺陷就是搞得太累了,身体好像要垮,从这一点来说这个成功的代价太大了,要稍微不累一点可能会更好。
做一项工作,都要设计,你说按部就班的在单位里面,你也很累,有时候当领导很累,不当领导也更累,为什么呢?人家老指挥你,有时候反而当领导更轻松,为什么,我干不了的,我指挥你,你来干,我老是被指挥的话,有时候也很累啊。我明明想干这个,你偏偏不让干,所有这些人生里面都是怎么样去设计。
“此在”是完整的存在状态:“先行于自身的(将来)——已经寓于的(过去)——在世之在(现在)”。
揭示“此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care)。“烦”是“烦忙”(事物)、“烦神”(人)的一般形式。“烦”所揭示的是“此在”的存在的全部结构。“烦”揭示的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
大家想想,你说你烦不烦,想想还真烦,你老是烦这个事情,可是这个事情完成了,下一个事情接着又开始了,这个烦的过程结束了,下一个烦的过程又开始了,你总是在操心着。
那么,他认为,非本真的“烦”:“畏”。对有具体对象,是一个整体的存在状态,畏不是具体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老是畏的这么一种状态。
“烦”的本真的、也是最后的形成——“面对死亡的决断”。
在这种状况下面,最后的可能性就渗进了现实,切断了未来,并保证了实现的过程之中,他认为只有面向死亡的才体现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只是在面向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对他的全部可能性的依附,设计与实现。
我们人你好端端的生活的时候,你不会想到你的真实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你真实的感觉是什么,我听他们讲,你是亮眼人,你不会感觉这个世界是多么黑,但是要是你的眼睛一下子瞎了,你会想要到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亮眼就可以了。眼睛亮对这时的你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是我们一般人会把这当回事吗?
你说你耳朵灵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这个听觉有什么意思,音乐有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你聋了以后,哎呀,世界上的声音是多么美好啊。
死亡也是如此。
就是什么呢,你想到死亡的时候,你才开始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哪怕怎么活着都好,但是反过来,你没有死亡感觉的话,你活着还是郁闷,像我们今天好多孩子们,你说有什么不好,可是老郁闷,可为什么郁闷呢,因为没有走到那个本真的状态里。可能到了后来,比较大了,比较老了以后,我真感觉生活真美好,可是历史也老是给你开玩笑,就是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这些体验是没有的。
一到老,像杨振宁那个时候,他的那个世界你说美好到什么程度,没法描写了,为什么,他知道他已经八十多了,你说怎么好吧,你总不能活到一百八十多吧。所以,人如果面对死亡的时候,“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死亡于自身显示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
这个话呢,有两种解读。一个解读呢,说是充满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唯我主义。另一种解读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死而言,人总是要死的,与其说这样,那就不要怕死了,怕毫无意义,因为你怕你还得死。可能你不怕的话,可能活的时间更长,反而死不了,所以豁达的东西反而出来了。
人要追求本真的东西,你要追求的真实的生活是什么,他最终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了,语言描绘是很晦涩的,是很难读懂的。
存在主义说来说去,就是要让人如何去思考与行动,过上自己本真的生活。这就是史上最难书《存在与时间》对人,对人与世界,对人的历史最大的意义。
作者:北斗之光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5ea34353086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