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咨询你必须知道的20个事实
Part 1:起步与质疑
Q1:心理咨询需要多久?
以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看,通常10-20次为短程,一般是每周1次。40-50次以上为长程,每周1-2次。如果是经典的精神分析,躺椅设置,则是每周4-5次的高频安排。
Q2:咨询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件慢工出细活儿的事。来访者成长经历中的最重要人物花了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终于把他们“培养”进了咨询室,一个陌生的咨询师又何以有能力在瞬间变出颠覆来访者情感体验的戏法呢?巫师说不定有可能。
走得太急,总会错过风景。如果来访者在咨询里强调速度,也许反映的是尚未做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准备。如果咨询师同样“赶时间”,缺乏从容,很可能说明其自身修为还没有到位。
Q3:决定权都在咨询师手上了吗?
咨询工作如何开展不仅取决于咨询师的评估,更要视来访者的情况以及双方的共同商定。
比如我个人做的是纯粹的动力学取向工作,涉及对内心世界细致且深入的探索,就咨询时限而言会比较认同开放式,即开始不确定结束时间,而是根据来访者的咨询进程来灵活处理,不过最短时长也很少低于半年。
Q4:咨询师在跟来访者确定咨询计划时已经带有强烈的暗示?
“暗示”和“催眠”很有点心理层面的关联。现代的催眠治疗往往倾向给来访者灌输一些所谓的“正能量”,而来访者的痛苦却常常并不是需要压抑和隔离,因为只有感受被看见,疗愈才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个人选择在催眠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精神分析作为理论取向的原因之一。
稍微深入一点讲,如果来访者怀疑咨询师带有暗示性,潜台词即是“恐怕自己会被牵着鼻子走”。这时也许正好彰显了潜意识里与咨询师的权利争夺战。其实,“移情”远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加快和早,只视乎来访者是否愿意给这些感受一个被探讨的机会。
Part 2:时间与费用
Q5:咨询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吗?
“稳定”的工作框架有助于维护咨访双方的利益。心理咨询不是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游戏,它是凝聚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信念和精力的工作。
从咨询师的角度讲,第一,使其他来访者的预约时间和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到保护。第二,保证咨询师的私人时间不受打扰。从来访者的角度看,第一,得以感受“不管发生什么,只要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总会有一个人不离不弃地等着我。”第二,学习在没有咨询师陪伴的时间里发展出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Q6:来访者迟到为什么不延时?
来访者迟到的现象很常见,大部分不太了解心理咨询的人都不免觉得这个时间理应顺延,反正咨询师看起来那么“闲”,再说自己也花了那么“多”钱。
有时候,当一位来访者在50分钟的咨询里迟到了半个钟头,最后却被告知只剩20分钟的无延时交谈就容易变得对咨询师很愤怒。但当时间和精力被租用的咨询师一个人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宣称“堵在路上”的来访者并思考关于这位来访者的情况时,是无法把该段时间另作他用的。而心理咨询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工作,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专业的咨询师通常只会规律稳定地接待一定数量的来访者。就我个人而言,一天4个咨询就是上限了。这样一来,某一位来访者的临时变更或无说明缺席就会对咨询师的工作产生较大干扰。
即便我们不立即对来访者的“迟到”做出“阻抗”的野蛮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咨询师并没有义务为来访者自己浪费的咨询时间来买单。学会对自己负责,是成长的第一步。
至于咨询师的迟到,按照行规我们会把时间顺延。如果来访者觉得此类安排有失公平,这种愤怒的感受本身就是极好的咨询探讨素材。而作为咨询师也有必要思考自身反移情的见诸行动,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Q7:咨询费太贵了!
心理和身体一样,不关心的话就会生病,可人类的皮囊之躯总是有幸得到我们的更多眷顾。一个暴食的人,拥有一个空虚的胃,空虚的胃背后却藏着一颗匮乏的心。
国内大部分情况下的咨询费用如果按一次50分钟来看的确有些不便宜,但咨询的频率安排也极其有限,除去高频的经典精神分析,我们每个月的咨询时间几乎都只是以个位小时数计算。既然来访者来找咨询师为的是在咨询室外过得更好,也就是说,来访者为看似短暂咨询时间支付的咨询费其实潜移默化地拉长并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中,是在为自己的整个人生买单。
心理咨询绝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投资,甚至对部分人群而言还是桩亏本买卖,但对于有意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内心安宁富足的人来说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项价值连城的潜力股消费了。
Q8:咨询费可以优惠吗?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谋生的手段(尤其在独立执业的情况下),习惯性牺牲自身经济利益的咨询师不可能是专业的咨询师。
看上去“轻松赚得”的一次咨询费用囊括的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倾听和诸如澄清、面质及解释等直白可见的咨询技术运用,它的背后还包括了咨询师在专业提升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主要包括培训、个人体验及督导。部分咨询师还很重视非心理领域文化的拓展及生活中的“修行”,因为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绝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来教授的。另外,咨询师的实际报酬需要扣除咨询平台和咨询机构的分成及场地费用。在咨询结束之后,咨询师还会继续为个案进行咨询记录及督导。即便对于那些不自觉就浮现在脑海里的来访者,我们的专业思索依然乐此不疲。所以,对于一位真正用心对待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而言,完全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有责任维护自己在这份倾注心血的工作上获得应有报酬。
假如咨询师够专业,不会忽视来访者的人格主体平等性从而坐地起价,不会把自身需求放在来访者利益之前推销“包月”、“办卡”。当然,也不会一味随意降低咨费照顾来访者而无视自身的利益。后者用一个专业名词来形容,叫做“病理性利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照顾不好自己的人如何给予他人帮助。
Part 3:性别与身份
Q9:咨询师的性别重要吗?
半开玩笑地说,一位真正优秀的咨询师其实是“不男不女”的。
或许我们不少人倾向根据性别来赋予咨询师不同的特质,诸如将“细腻,敏感”的词汇安放到女咨询师身上,其实这些特质同样得以在男咨询师身上彰显。因为心理咨询师的第一身份是一个人,而非冠以性别区分的男人或女人。
一位专业的咨询师将身兼好父母的双重角色,既给予温暖的照顾,又提供有力的支撑。正应了科胡特那句“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
Q10:咨询师看起来太年轻,靠得住吗?
心理咨询师靠的是专业本事与人格魅力与来访者一同工作,这和生理年龄是两码事。
首先,年纪不代表阅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其次,即便生活阅历丰富,同样代替不了工作中积累的咨询经验。最重要的在于,一个人的人格健康水平和心智成熟度与年龄不成正比,否则要么人人“老来成医”,要么一切心理问题都被“时间大师”治愈。
况且“年轻”是个相对值,在心理咨询这个“退休无下限”的行当中,我目前作为一名奔四的咨询师,依然觉得自己挺年轻的。
Part4:设置与挑战
Q11:“设置”是个什么鬼?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永远只是咨询关系。而基于这层关系的咨询设置却总是无时无刻不遭到来访者的挑战,如果咨询师不去维护设置,那么损害的就是双方的利益。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时候我会告诉来访者说,如果你希望我只以你想要的方式和你相处,第一我做不到,第二如果你选择在我这里咨询,就不得不“忍受”我就是这样一个咨询师,如果你想改变的是咨询师而不是自己,那么来做咨询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钱。
一些来访者希望获得咨询师的私人联系方式,一些来访者喜欢在咨询时间外和咨询师进行非紧急联系,另外有不在少数的来访者总会无视咨询中对时间的严格限定……诸如此类侵犯咨询师边界和损害咨询关系的例子不胜枚举。对“设置”的突破确实具有“见诸行动”的动力学含义,究其实质,它们总是彰显了带有缺失的来访者希望得到特殊照顾的意图或者表现了一种无法通过咨询中的言语来传达的愤怒。
然而,遵守设置是双方继续咨询工作的先决条件。我喜欢给出一个最坦白的解释:当咨询师由于来访者不断突破设置而蒙受时间、经济和精力的损失时会不可避免地感到愤怒,而一旦我对来访者出现持续的强烈负面情绪后就难以为其提供应有的帮助了。
Q12:我懂的心理学知识很多,不会被忽悠。
这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来访者的心理学头脑有助于进行自我审视。另一方面,如果来访者在咨询中频繁使用理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阻抗。因为咨询不是学术交流,不是督导,不是培训。这种高谈理论的本身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事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隔离,往往是在逃避触碰它们的痛苦。另外,从移情角度分析还涉及对咨询师的不信任以及权力竞争等心理动力学因素。
Q13:咨询师会因为“成就感”刻意“留住”来访者吗?
咨询师真正的成就感不在于来访者“被留下”,而在于“成长后的自然离去”。它类似于良好父母看到孩子第一天上学或是组建自己的婚姻家庭,虽有不舍,但更感欣慰。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所以如果来访者能坚持稳定的咨询,良好的咨访关系本身就会对来访者起到情感修复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起步和过程。作为咨询师,我们最大的成就感还是看到来访者成长得足够好,以至于拥有足够的力量离开咨询师,舞出自由人生的那一天。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Part5:成效与结束
Q14:我想结束咨询关系。
来访者有权随时中止咨询,不过最好在这之前能和咨询师谈谈“分手”这件事。
因为当来访者挥一挥衣袖,不留只言片语便离开之时,那些“不良感受”和“不幸命运”只会再一次于咨询中重复上演。
Q15:什么时候结束咨询最合适?
双方都觉得可以“和平分手”或许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对来访者而言,届时也许依然面对与各种问题抗争的局面,但却已经学会以富有情感的方式运用理智和知觉促进自我觉察,即建立起面对问题的强大内心,并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展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一个来访者曾经每天会花三分之二的时间痛苦,痛苦程度为7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每天只花三分之一的时间痛苦,痛苦程度为4分。这个咨询就可以说已经开始见效了。
Q16:既然咨询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为什么还要付钱?
来访者希望的“效果”是一个主观的判定,而心理咨询只根据心理咨询师出租的时间和精力收取费用,它基于客观事实。
Part 6:挑战与独白
Q17:我做过心理咨询,压根没用。
心理咨询并不能影响每一个人,心理咨询师也只是普通人,并非万能。况且没有一种咨询方法对每一个寻求帮助的人都适宜,也不是每一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能很好地工作。咨询师确实只能帮助一部分人,并且每个人能得到的帮助程度都不一样。
不同的咨询师流派和技术不一,风格更不尽相同。有很多人一直在寻找“好”的咨询师,但实际上,在保证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的情况下,“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Q18:一次咨询结束,我的感觉更糟了。
如果把心理咨询比喻为一场心灵的手术,那么一张安慰的创可贴只可能掩盖痛苦。
躯体的疾病与我们血肉相连,心灵的创伤与我们灵脉相通。来访者的勇气和内省,是最好的手术刀和康复剂。
Q19:我不找心理咨询师就没活路了吗?
遇到挫折痛苦,不找心理咨询师当然可以,前提是自我功能足以应对,不然找位咨询师聊一聊是更为有效的缓解方式。曾有国外心理学家经调查研究指出,心理咨询经过约15次访谈所达到的效果,如果是自发缓解,大概需要2年时间才能达到。
Q20:“助人”和“被感谢”的感觉会不会令你们咨询师自我感觉太好?
作为心理咨询师无需来访者的感激,因为我们已经通过咨询费获得了应有的报酬。
并且我们心里清楚——是来访者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