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有些来访者将心理医生视为“开锁匠”,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所以常常见了咨询师一两次,当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
而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堆积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咨询并不是万能的
很多事情心理咨询师也是无能为力。
比如酒精依赖、戒烟、药物滥用、疼痛、身体或精神残疾、境遇不佳、升职受阻……等。
【心理圆】:以上问题,其实是个攻坚战,并不是找到心理咨询师,这些问题就会立刻会迎刃而解,甚至有时候心理咨询师不过是个陪伴者。尤其是对现实困境,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意愿改变,心理咨询师真也是没有办法的。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对你打包票说,你的问题肯定能解决,那么你就需要去思考下这位咨询师的专业度了。
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
-
“他为什么会有婚外恋?”
-
“他为什么会抛弃我?”
-
“老板为什么炒掉我?”
-
“我为什么这么不幸?”
那他唯一能做的只能鼓励你接受,把问题或困难看成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你感觉不好,在其它生活层面,你还得保持正常的行为与好的感觉。
许多来访者很自然地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有一个问题,我需要求助,需要咨询师的对问题的解决意见,至少给我一个主意。或者我有一个烦恼,我希望咨询师能帮助我化解,见过心理咨询之后,烦恼就应该不再存在了。
但心理咨询师往往在咨询过程中,不会对来访者表达明确的、ta自己的观点,而是问你能做什么?你能承受多大的自我改变,或者如果问题不消失,你能忍耐它多长时间。
其实,你的故事,ta在听,并且ta会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ta可能还会反馈给你ta的分析,比如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的解释,哪些是你的判断,哪些是你的赋义。
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从感觉自己是一个无辜受害人,慢慢明白自己也可能也是构成某个问题的“肇事者”。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医生就是一种权威,很多人以为,只要找到一个很权威的咨询师,一切问题都可以搞定。
但是,在咨询中有权威欲和表现欲的咨询师恰巧是糟糕的,他们喜欢躲藏在心理学理论后面遥控你或教导你,这可能反而是专业能力不够的表现。
心理咨询师不能代替你
对自己的觉察和分析
弗洛依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
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咨询的主体。
如果你不想分析自己,心理咨询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经济上就有点奢侈,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双好耳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免费热线,热线咨询人员接受的训练就是倾听,共情与提供人性关怀。
咨询发生时,你可能感觉心理咨询师什么多没有做,ta似乎就在听你,只是在提问,有时是一些非常古怪的问题,比如:
-
“你的问题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为什么是现在来见心理咨询师?”
-
“如果生活中发生什么奇迹,你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
“如果一天你已经习惯了有问题的生活,心理帮助你解决了问题你会反过来不安吗?”
-
或者“有一天你觉得有问题比没问题好”等等。
-
有些提问匪夷所思,“如果你遇到一个外星人,ta会怎样看你的问题?”
有些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对你的早年提问,尤其是你双亲的关系,或者在你成长中那些重要的关系人,你对这些人的内心感受与早年的创伤体验可能是你现在内心结构,亲密能力,安全与信任感,行为与情绪体验的根源。
心理咨询师可能让你领悟到,许多问题是你无意识的应用儿童时期与亲人的关系模式来处理现在的人际关系造成的,选择一种成熟的回应模式是你需要自己去决定的。
咨询发生后,真正的治疗就开始了,不过不是咨询师在做,是你在做,心理咨询师退到你意识的后台。
你开始对自己每个行为,情绪,内心体验保持一种分析的态势,问题自己是否在重复那些无效的回应方式,是否已经选择了新的路径。
以为咨询完了后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只能等着下一次咨询是非常糟糕的。
你必须做新的尝试,到下一次咨询心理咨询师,最关心的是咨询后你发生了什么改变。
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心理咨询不像普通医学,它并不那么在意诊断,也不是看一次病,处一次方就能立竿见影的。
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十到十四次,每次1-2小时。
一个心理咨询师
不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成熟的咨询师会选择来访者,会根据情况来考虑是否接受这位来访者。当然,咨询师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当事人,而是受自己专业和所受训练的范围限制。
【心理圆】提示:选择自己的咨询师,除了看ta的专业和受训背景,其实这位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也可能是你要考虑的很重要因素。
有的咨询师会判断当事人的求助动机,如果ta觉得当事人准备不够,或者动机是要为自己的问题合理化,或者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那么心理咨询师不会那么投入,ta会给你一些必要的扰动,然后等待咨询的时机成熟。
咨询室里,心理咨询师只分析当事人,哪怕你一直在抱怨社会,抱怨他人,心理咨询师感兴趣的是你是如何在表述问题,你刻意要扮演什么人,你在回避什么,是否是不做决定也不想承担责任,或者你在宣泄什么样的情绪……等。
有些丈夫,觉得太太来看过心理咨询师了,担心咨询师对婚姻问题已经有了先占观念,于是不愿随太太前往。其实,咨询师非常渴望听到丈夫的声音,要帮助太太走出困境,没有丈夫的参与要困难许多。
心理咨询师可能不会
让你一直感到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觉得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大家一起乐呵呵。
其实,咨询师很可能不会一直让你感到高兴、满意。在咨询的准备阶段,也许你会有好感觉,那是医生要和你建立咨询关系,等到了咨询的下一阶段,由于话题探讨的扰动,很多被你压抑了的痛苦体验会再现,你会有一段时间陷入心理紊乱,性格也会有些退行,希望依赖这个心理咨询师。
这个阶段很重要,把压抑的情结释放出来,经过处理,整合,重建,人的内心可能就获得新生。
有些来访者,感觉不好时以为是心理医生没有水平,于是自动脱离了。他们失去了自我觉察、分析、更新最好的时机。事实上,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咨询师的关系。
不少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对咨询师有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对ta不够关心,或对咨询师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不快,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
这样一来,咨询就缺乏坦诚,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治疗关系。
德国一项调查显示:
长期的精神分析中(超过2年),有80%-85%的人对咨询感到满意,而中、短期疗程,只有70%的人对咨询感到满意。
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字,也许因为,长期咨询能使来访者有机会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的觉察和改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而短期治疗,只是较浅层面地解决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