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对抑郁症认识的泛化和淡化
01
近年来,随着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媒体对心理疾病宣传最多的要数“抑郁症”了。换句话说,“抑郁症”这个词被炒热了,几乎随处可见,随时可闻。
追述一下历史可以发现,“抑郁症”这个病症,在上个世纪的西方已被人称为“世纪之病”、“心灵感冒”。意思是说,抑郁症像伤风感冒一样,是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此后,日本,也频频报道抑郁症及自杀的情况。同是黄皮肤的韩国也开始大声疾呼:拯救陷入抑郁症的韩国主妇。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抑郁症宣传的普及和认识的提高,抑郁症及其相关的自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人们不再讳疾忌医,因抑郁症而羞于告人,怀有“病耻感”,暗自克服的,已大为减少。
个别电视节目主持人,也不顾惜影响、声誉,自暴长期严重失眠,患上抑郁症的经历。连香港影帝周润发,人们心目中的阳刚坚强男人,也说自己患了抑郁症,是在爱人的帮助下,度过难关而未熄影的。
02
重视抑郁症的防治本身并没有错。
然而,长期的心理卫生科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另一种极端现象正在悄悄形成,那就是:对抑郁症认识的泛化和淡化。在传奇故事、社会访谈节目中,抑郁、自杀常成了报道的中心。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例,更多地是突现其新闻价值。从这些报道中,除唤起人们的一些同情和关注外,并达不到有效防范抑郁症及其相关的自杀等社会危害的作用。
其实,抑郁症也不是“社会病”、“时髦病”,它在精神医学上是有诊断标准的,我们不能随随便便给人乱套“抑郁症”的帽子,让“抑郁症”的名称满天飞。
现今国际及我们中国对抑郁症诊断标准中都规定必须有足够程度的抑郁症状表现,本人很难自拔,又持续了一定的病程时间,且影响到个人学习、工作社交等社会功能的,才能做出“抑郁症”的诊断。
03
再说,抑郁之源,若加细分,也数不胜数。可以导致抑郁的心理因素,如高考落榜、生意失败、股票赔本、工作压力、爱情受挫……等等,还有疾病的心理反应、灾难心理反应、丧亲反应、被奸综合征等心理应激反应,都可能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这类状态常被称为心因性或反应性抑郁症。
更有一些神经过敏的神经质(疑病素质)者,除抑郁情绪之外,还伴有焦虑、紧张、恐惧、失眠,常庸人自扰地为自己健康担忧,怀疑起自己的精神失调,症状常持之以时,被称为抑郁性神经症,属神经症范畴。它们与心理应激引起的心因性抑郁症,都被纳入了广义的抑郁症。
而狭义的抑郁症则是以心境恶劣(抑郁)为主导症状或伴有双向性情感障碍的内源性抑郁症或重性抑郁(Major Depression)。这种抑郁类型又常被称为“真正的抑郁症”。
我个人认为,把抑郁症名称泛化会带来许多弊端,那就是:许多内源性抑郁症者得不到充分治疗和重视,而那些抑郁性神经症、心因性抑郁症者却长期依赖于抗抑郁药。
04
还有,目前对精神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存在庸俗化的倾向,碰到点事不开心、哭丧着脸,就被说成是“抑郁症”。
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诊断,许多内科医生也会随随便便地给病人套上“抑郁症”的帽子。
我曾经遇到一位来访者,因为反复腹部不适在某一三甲医院消化科“名医”那里被诊断“抑郁症”,理由是:“消化科的药物治疗无效,那肯定是抑郁症”,我听后惊呆了。医生如果态度不严肃,不严谨,采取简单化的做法,那必然导致抑郁症诊断的泛化。现在许多内科医生会让病人填一下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或者SDS抑郁自评量表就诊断“抑郁症”,开具抗抑郁药。这就是现在“抑郁症”的诊断泛滥的医源性原因。
对抑郁症态度的另一极端,是轻描淡写,把判然失常的抑郁情绪淡化掉。除了少数神经过敏的神经质者,对于较长时间被抑郁困扰,患上抑郁症的人又不甘愿轻易戴上抑郁症的帽子,不肯求医,不接受积极的治疗。
曾经有一位20来岁的男青年在消化科就诊,两次治疗的效果不好,被医生怀疑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其去专科治疗。后来该男青年去了神经内科某一“名医”处就诊,该医生开了头颅MR检查,并开了抗抑郁药舍曲林0.5片/天,不幸的是,没到1个月,该男青年跳水自杀死亡了。家属来到心理卫生科咨询,“孩子到底是什么病而选择了自杀”,心理卫生科医生检查了一下记录,发现该男青年没来心理卫生科就诊过。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殊不知,舍曲林用于抗抑郁往往需要用到2-4片/天,而且,抗抑郁药在使用早期有可能会增加自杀风险的。
在对抑郁症进行过度泛化宣传的影响下,无论是部分百姓,还是许多非精神卫生科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把抑郁症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
05
关于抑郁症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处理于泛化和滥用现象。
媒体曾曝光一例,一位女孩因家庭贫困,四次自杀,获救未死。好的时候,能听劝导,自我调控,一旦抑郁笼罩,又想到死,再次自杀。其累累自残生命,态度坚决,付诸实施,绝非一念之差,已属重症抑郁,发病时行为难以控制。其实,中重度抑郁症者的大脑已有神经递质生化的变化,而抗抑郁药,正是有针对性地改变这种状况,这在很多人还不被认识,不肯接受。许多病家都怕吃药把人吃坏,他们只信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调适,化有病为无病,化重症为轻症,不相信物质(药物、光照、电疗)治疗能改变病人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困扰。
部分心理咨询行业者由于缺乏医学的背景,碍于专业的局限,对抑郁症的治疗也往往停留于表面的心理疏导。甚至部分“中国式”的热心人也认为自己善长心理咨询,不断地给身边抑郁症者做“思想工作”。
06
总之,抑郁症正确的求治途径必须是找精神科医生或医学心理专家。国外有许多心理诊疗师,但无医师身份者,没有处方权,他们需用药物时得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国内情况亦如此。
崔永元曾经有一段话:“抑郁症在中国是新鲜事物,心理医生不会雨后春笋般涌现,培养一个心理医生比治好一个抑郁病人要难得多。业内人士讲,合格的心理医生总数不会超过梁山好汉(108)的总数。可以想见,现在李鬼、郑屠户、西门庆、潘金莲都穿着白大褂给人下药,他们的执照是谁领的?……”这位名主持不仅能在荧屏上袒露自己得了抑郁症,他对世象洞察深刻,又敢直言,有社会责任。
我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这本著作中花了一章的篇幅来“透视抑郁认识过程中的怪现象及出路”,值得大家认真去阅读,以避免对抑郁症认识的泛化和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