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言: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2018-01-08 08:26:25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闫言: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1.俘虏对集中营生活的心理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刚入营之后的阶段,习于集中营例行生活的阶段,释放且重获自由之后的阶段。第一阶段最显著的征状便是震惊。第二阶段是冷漠,无动于衷的阶段,其实是在一种情绪死亡之中。这种冷漠,是自卫所必需的,人一旦冷漠,现实就模糊了,一切心力和情感便贯注在一件事上:保住自己的生命。第三个阶段,俘虏们早已丧失理解自由,感知快乐的能力,即进入所谓的“人格解体”困境。现实中重获的自由,在他们看来更像是梦境。他们要慢慢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笔者想到自己的妻子,仍可享受无上的喜悦。由此领悟到许多诗人思想家宣扬的真理: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又体悟到人间一切诗歌,思想,信念所披露的一大奥秘:“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成于爱”。爱,远超我所爱的人的肉身以外,爱最深刻的含义,就蕴藏在她的精神层次,她的“内在我”当中。不论她是否近在眼前,不论她是否尚在人间,其实都已经无关紧要。
3.有个理论说,人不过是许多生物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条件与环境的因素支配下的产物。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根据原则,也可以从经验方面来作答复。集中营的生活经验,显示出人的确有选择的余地,冷漠的态度可以克服,躁怒的情绪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人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在在任何境遇中的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4.有待抉择的事,随时会有,你的抉择,决定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其自由,也恰恰决定了你是否将因自愿放弃自由与尊严,而沦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虏。分析到最后,可以发现一个集中营的人之所以变成什么样的人,实在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系环境因素使然。在任何境地,人都可以保有自己的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在结识了营中的烈士后,这句话时刻萦绕在我心头,他们的痛苦和死亡,在证明一个事实,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并有其目的。
5.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至于既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人世间有意义的,不只是创意和悠闲而已,痛苦作为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也自有其意义,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6.人一旦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自甘沉沦,便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集中营的人喜欢回味过去,借以忘却眼前的痛苦,现状因而变得较不真实。可是,除去现状中的真实特点,很可能伏下一个危机。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当成虚幻不实在的存在,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苦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这样的人自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5.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根本上改革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应自行学习,并且要教导濒于绝望的人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这些使命因人而异,生命的意义亦然。
7.一个人在集中营承受如此巨大精神压力达如此长久的时间,获释之后会遭遇心理平衡的问题。精神压力骤然解除,易于导致道德的畸形。他们认为,一旦获释,就自以为可以随便且毫不容情地使用自由,甚至由被压迫者变为压迫者。慢慢地他们才会领悟:没有人有权做坏事,即使是受尽欺凌的人亦然。
8.意义治疗学与心理分析相比,较少回顾与较少内省,它的焦点放在将来,也就是说,焦点是放在病人将要完成的工作与意义上。同时意义治疗尽量不强调所有“恶性循环的形成”及“反馈机制”,因为这两者恰恰足以助长“神经官能症”。这样一来,神经官能症患者典型的自我中心遂告瓦解,不在益形增强,恶化。
9.人类要成为真正的“人”时,必须经历双重的失落,因此而产生存在的空虚。人类历史之初,人就丧失了一些基本的动物性本能,而这些本能却深深嵌入到其他动物行为中,使它们的生命安全稳固。这种安全感永远与人类绝缘,人必须自作抉择。除此之外,人类在新近的发展阶段,又经历了另一种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为他行为支柱的传统已迅速的削弱了,本能冲动不告诉他应该作什么,传统也不告诉自己必须作什么,于是他就愈来愈听从别人要他去作什么,于是他就愈来愈成为顺从主义的牺牲品了。存在的空虚所表现的最主要的现象是无聊厌烦。
10.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应生命的意义这个词,恰若问一位下棋圣手说:“大师,请告诉我在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如何下法”。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生命中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解决,因此人不应该去问他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意义治疗法认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
11.人是一种能够负责的物种,他必须实现他潜在的生命意义。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同样的,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要“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实现。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可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
12.我们能以三种途径发现生命的意义,一是创造工作,二是体认价值,三是苦难。第一种显然是功绩或成就之路。第二种是经由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或经由体验某个人,如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爱是进入另一个人最深人格核心的唯一方法,借着心灵的爱情,我们才能看到所爱者的真髓特性以及潜力。意义治疗法并没有将爱情解释为性升华的“次级现象”,爱与性一样是属于原始现象。正常言之,性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第三种苦难,除非痛苦是绝对必须,否则它就没有意义。痛苦的意义包括可感知的意义,可以以演剧的形式(假设自己临终回忆自己生平)来体会此意义,痛苦还包括不可感知的意义即超越的意义。这个终极的意义,必超越并凌驾于人类有限智能之上,人所要求的并非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要忍受自身无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绝对意义。“意义”比“逻辑”更加幽深。
13.意义治疗法并不忽视人生的短暂性,但它更注重的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所完成的成就,所爱过的人,所受过的痛苦。这样过往所带来的丰盈谷仓就是他永远不失的意义。
14.基于两项事实:人所预期的害怕会成为真的,而人过分想要的却反而得不到,意义治疗法基于这种“过分反射”和“过分意愿”发展出一种“矛盾取向法”,此法是使病人故意去要他所害怕的东西。不过,这种方法必须利用人类所特有且附属于幽默感的“自我超越能力”,任何时候只有一使用意义治疗的“矛盾取向法”,这种能力便会展现出来。
维克多·弗兰克尔
推荐指数:⭐️⭐️⭐️⭐️⭐️
闫言:豆瓣书评还没看,但我阅读后的观感是:这是一部值得多次精读的极佳的作品。这本书是在我的理解力所及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解读方面最具说服力的作品。笔者以身心遭受最深重苦难的集中营俘虏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自身经历),来阐述人存在的意义,即“人生的意义,不止把人生看成借着积极创造某种有价值的东西而实现某个目标所致,人生意义还包括生存与死亡,临终与痛苦”。笔者还抛出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们不该追问生命有什么意义,而是相反,生命以意义来追问着我们,我们是才被追问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我们向自己的生命索取,乞求它给自己带来一些意义本身就是不成立的,而是反过来,自己利用短暂的生命,根据自己独特的条件,创造和实现属于自己的意义,给生命展现出自己能够达到的境地,对生命有一种负责态度。作品第二部分是对意义治疗法的一些介绍及其临床效果,这种方法将精神医学再赋予人性,而不仅仅以机械作用的观点解析人类心灵。就我这样一个外行人看来,这种方式或许是种全新的突破。有幸能读到这样的佳作,真是不胜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