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问:我什么道理都懂,可我还是痛苦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简单心理入驻咨询师张楠楠,常常有来访者在经历了几次访谈之后,问题逐渐清晰,接下来会问到:
“那我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下面该怎么办呢?”,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通常不会给来访者具体的做法,让人不由地心生恨意:“你这个咨询师到底可以干什么?”
那么接下来的咨询还能干什么?
咨询师还有什么用呢?别着急,咨询刚刚开始!以我个人的咨询风格来说,在咨询开始的阶段,通过询问、共情,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会有些类似来访者生活中亲密关系的性质,因为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因为咨询师的不作答产生愤怒、对咨询师产生依赖、把咨询师当做权威又爱又怕等等。咨询师正是通过对当下咨访关系的调整去修复来访者生活经历中曾经不良的关系模式。
举个例子
一位来访者在他的原生家庭中,有个非常控制而冷漠的母亲,母亲严格地要求他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情感交流,幼时的他用顺从和沉默获取了生活中的平静和母亲“貌似”对他的认可。然而成年以后的他,顺从和沉默给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多误解和关系问题。通过分析他了解到了自己的这种应对方式和成长经历中与母亲的关系有关。
接下来怎么办呢?咨询师发现在咨询过程中他始终有礼有节,总是把关系保持在一定的距离,让人无法靠近。这种淡漠的“礼貌”甚至让咨询师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咨询师分辨到这是咨询中浮现出来的情绪,这时咨询师会把这种真实的感受拿出来和他讨论,开始来访者会用“我觉得还好啊”这样的态度予以否认。
但当了解到在生活中来访与身边人也总是无法亲近,导致与妻子情感淡漠,这样的“重合”慢慢让来访者意识到这是他一贯的行为方式。
在来访者以前的生活经验中,他惯用这种否认的方式来回避与人的交流,但就是这种否认恰恰是他内心“隐藏”的愤怒,他在用这种“偷偷的愤怒”表达自己的反抗,拒绝别人的靠近,这种方式显然给现在的生活造成了“障碍”。
在咨询中,类似这样被“隐藏的情绪”还有很多,通过咨询师不断地用自己当下的感觉去发现和澄清来访者的感受,这种发现对来访者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修复。他会发现原来愤怒是可以被说出来的,是可以被表达并且被对方所涵容,这给来访者带来一种释然和轻松。这种修复就发生在当下真实的关系当中,这种修复不仅仅发生在认知层面,也切实地发生在情感层面。
这种咨询经历给来访者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可以让来访者有机会看到在关系中,自己和对方真实的感受,看到自己原来不敢面对的、羞于启齿的感受;去体验一种新的关系模式,当去表达这些曾被隐藏和压抑的情绪时,它是被咨询师温暖地包容、承接和允许的。
这些工作在来访者的生活中通常是难以发生的,因为一般当来访者用这种无效或负面的方式去回应对方时,对方可能会因为感受到愤怒、不适而相应地选择回避和谴责,这就成为来访者在生活中一个无奈的“重复”和“循环”。而咨询中咨询师本着真实、真诚的原则把这些不良的感受拿出来呈现和讨论,从而去打破这种重复时,来访者就在学习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模式了。
亲爱的朋友们,这就是为什么改变需要发生在咨询的过程中,而不是告诉你就可以了,认知层面的了解永远只能是“我知道你说得狠对,但我就是做不到”,它需要发生在关系的互动和情感的体验当中,这才能真实地促进来访者的变化。
作者介绍:
张楠楠,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上海高校心理咨询专职工作十余年,至今积累超过2000余小时的个案时长(其中社会个案200多小时,其余均为学校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