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图为在上海举行的2019年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现场 孙国根摄
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虽然1.9亿中国人需要心理干预治疗,但心理咨询师缺口却高达43万,此数据表明我国有很大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并没有获得应有治疗。如何通过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尽快制定监管准入标准,支撑专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是记者5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获得的信息.
据悉,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源头之一,它既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又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心理治疗技术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的公认。中国精神分析大会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精神分析专业的大会,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本届大会共吸引了40多位国际专家和 800多位国内精神卫生界工作者参会。
大会披露,全球有4.5亿的人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1/4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员正承受着心理和行为障碍,心理健康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里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透露,我国仅少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中,心理健康状况差别较大,如青少年和老人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越来越多遭遇困难的青少年正寻求心理帮助,他们因为学业、情感、童年时期心理环境、关系等问题,会将内在的矛盾冲突、关系紊乱等,甚至把创伤带到治疗室。
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社会转型、家庭人口和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生活节奏的加速,人群心理状况也发生了改变。据调查,我国社区成年人患任何一种精神疾病(不包括阿尔兹海默病)的终身患病率为16.57%,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的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社区居民中,31%的人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压力,16%的人表示有较大压力。
我国13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郁障碍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这些都表明我国心理知识普及工作尚需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与服务需求巨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约有90多万名持证的心理咨询师,但仅有3 万至4万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兼职工作,90%以上的心理咨询师持证而未从业。心理咨询师的人员缺口数量高达43万。
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