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的误解,这篇都说清楚了!
■ 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良策
人们可能有了心理问题才可能想到要心理咨询(划重点,看清楚哦,这里有两个“可能”),而恰恰多数的心理问题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来解决。
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医生帮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主意,要求尽快得到处理问题的良方良策,但大多数的问题又都是些社会心理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
正规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在商榷、讨论当中使来访者发现其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咨询来解决和完善这一不足,然后来访者拿出办法。
相反,假若咨询工作者替来访者在某类问题上拿定了主意,这便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
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位心理医生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到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了;再假如他走捷径按照讨得的决定去做了,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医生就该给他纠正“咨询依赖”了。
■ 心理咨询≠同情+阅历
有不少来访者,尤其是电话来访者,要求心理医生最好遇到过、处理过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似乎只有咨询师回答是,他们才放心),只有这样才会同情他、理解他。
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求阅历深、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排除来访者自己尚未意识到的多疑这一性格特点),但大可不必要求咨询员也有过类似经历,就像一位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当中学来的一样。
还有一种现象,来访者咨询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寻求同情,如恋爱中的一方如果自认为条件较优越,而对方又不够热情主动,咨询过程中也许他会说:“我的条件多优越呀,你应该同情我批评他(她)才对呀!”
试想对来访者赞扬、同情一番,除了当时心情上一阵舒畅之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还是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 心理咨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是心理不正常了才去看心理医生。
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唯恐被别人发现。即便自己鼓足勇气去了,内心还是有做贼心虚的感觉。
实际上在有些国家里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正好与我们相反。在美国,很多人在与女友约会前,会安排见一次心理医生,一一来显示他对约会的重视,二来有助于提升他的生活质量。
■ 心理咨询≠爱心+道德+能言善辩
在一些电台、电视台及报刊的栏目主持人当中不少存有这一误区。
通过这些新闻媒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开办栏目的宗旨是为人们排忧解难,人们对这些主持人的评价或许是“人生的导师”,他们的口才好、文笔流畅。
但其中一些主持人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来访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区分为有对有错、有该干与不该干之别,岂不知在人们的心理问题当中有许多就是以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
例如在某电台上,听众打电话参与节目,遇到的问题是配偶有婚外恋,在困惑与迷茫中诉出其苦恼,让人听起来好像全是对方的过错,主持人(有时连带被发动起来的听众)在同情参与者之余,便是群起而攻之的声讨。
实际上,对方有婚外情,在自身方面也肯定存有多种因素或者说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之外,还要帮助来访者发现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认知过程的矫正。
就道德方面而言,人们的感情困惑也许就是以与道德相悖为根源的,毕竟它们是不能相互取代的。相反,对对方或对来访者进行道德谴责还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负担。
■ 心理咨询师≠万能算命者
有些来访者将心理咨询师神化,一种心理状态是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搞心理学的,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
另一种心理状态是来访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认为咨询师能够猜得出。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只是利用医学心理学原理,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做基础才能对其有所帮助。正如有人感冒发热时医生先用体温表测出其体温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一样。
■ 心理咨询≠声音悦耳+善解人意
一些人认为,似乎只要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来访者的心理、能吸引住人就是标准。
尽管有的打着“心理调适”含蓄的字眼,但打电话的来访者在与各种媒体主持人的对话当中,已经把主持人当成心理咨询师,或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心理咨询了,所起的作用除了疏泄一下之外其他就很难说了。
也有的来访者目的不是为了咨询,其中苦衷可能只有主持人自己才会知道。
■ 心理咨询≠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咨询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
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
其实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
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
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 心理咨询师≠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
然而,心理咨询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
来访者需要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一位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亦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
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
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 “心理咨询≠聊天”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
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还有很多人认为“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
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
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地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地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越是高层次的人士越需要心理咨询,即使是心理医生自己,也需要经常心理咨询。
作者:万朵,文章转自公众号万朵小世界(ID:wanduoxsj)。
■ 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良策
人们可能有了心理问题才可能想到要心理咨询(划重点,看清楚哦,这里有两个“可能”),而恰恰多数的心理问题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来解决。
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医生帮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主意,要求尽快得到处理问题的良方良策,但大多数的问题又都是些社会心理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
正规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在商榷、讨论当中使来访者发现其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咨询来解决和完善这一不足,然后来访者拿出办法。
相反,假若咨询工作者替来访者在某类问题上拿定了主意,这便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
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位心理医生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到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了;再假如他走捷径按照讨得的决定去做了,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医生就该给他纠正“咨询依赖”了。
■ 心理咨询≠同情+阅历
有不少来访者,尤其是电话来访者,要求心理医生最好遇到过、处理过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似乎只有咨询师回答是,他们才放心),只有这样才会同情他、理解他。
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求阅历深、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排除来访者自己尚未意识到的多疑这一性格特点),但大可不必要求咨询员也有过类似经历,就像一位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当中学来的一样。
还有一种现象,来访者咨询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寻求同情,如恋爱中的一方如果自认为条件较优越,而对方又不够热情主动,咨询过程中也许他会说:“我的条件多优越呀,你应该同情我批评他(她)才对呀!”
试想对来访者赞扬、同情一番,除了当时心情上一阵舒畅之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还是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 心理咨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是心理不正常了才去看心理医生。
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唯恐被别人发现。即便自己鼓足勇气去了,内心还是有做贼心虚的感觉。
实际上在有些国家里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正好与我们相反。在美国,很多人在与女友约会前,会安排见一次心理医生,一一来显示他对约会的重视,二来有助于提升他的生活质量。
■ 心理咨询≠爱心+道德+能言善辩
在一些电台、电视台及报刊的栏目主持人当中不少存有这一误区。
通过这些新闻媒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开办栏目的宗旨是为人们排忧解难,人们对这些主持人的评价或许是“人生的导师”,他们的口才好、文笔流畅。
但其中一些主持人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来访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区分为有对有错、有该干与不该干之别,岂不知在人们的心理问题当中有许多就是以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
例如在某电台上,听众打电话参与节目,遇到的问题是配偶有婚外恋,在困惑与迷茫中诉出其苦恼,让人听起来好像全是对方的过错,主持人(有时连带被发动起来的听众)在同情参与者之余,便是群起而攻之的声讨。
实际上,对方有婚外情,在自身方面也肯定存有多种因素或者说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之外,还要帮助来访者发现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认知过程的矫正。
就道德方面而言,人们的感情困惑也许就是以与道德相悖为根源的,毕竟它们是不能相互取代的。相反,对对方或对来访者进行道德谴责还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负担。
■ 心理咨询师≠万能算命者
有些来访者将心理咨询师神化,一种心理状态是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搞心理学的,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
另一种心理状态是来访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认为咨询师能够猜得出。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只是利用医学心理学原理,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做基础才能对其有所帮助。正如有人感冒发热时医生先用体温表测出其体温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一样。
■ 心理咨询≠声音悦耳+善解人意
一些人认为,似乎只要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来访者的心理、能吸引住人就是标准。
尽管有的打着“心理调适”含蓄的字眼,但打电话的来访者在与各种媒体主持人的对话当中,已经把主持人当成心理咨询师,或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心理咨询了,所起的作用除了疏泄一下之外其他就很难说了。
也有的来访者目的不是为了咨询,其中苦衷可能只有主持人自己才会知道。
■ 心理咨询≠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咨询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
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
其实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
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
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 心理咨询师≠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
然而,心理咨询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
来访者需要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一位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亦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
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
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 “心理咨询≠聊天”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
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还有很多人认为“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
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
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地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地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越是高层次的人士越需要心理咨询,即使是心理医生自己,也需要经常心理咨询。
作者:万朵,文章转自公众号万朵小世界(ID:wanduox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