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人生的意义网
婚姻咨询、婚姻挽救修复。怎么挽回感情?婚姻情感机构公司专家咨询师。
首页 > 心理自救 > 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为什么要追溯儿童时期?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下面的文章是人工智能写作!非专家写作!不能当作专业指导!
提供服务:
【婚姻、情感咨询/挽回】:500元起/1小时
【婚姻调解/分离小三】:700元起/1小时
【离婚咨询/法律咨询】:500元起/1小时
联系:18459194467(刘老师,微信同号)
详细的服务说明、地址、费用请点击【这里】了解。
下面的文章是人工智能写作!非专家写作!不能当作专业指导!

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为什么要追溯儿童时期?

2022-03-22 16:05:51 发布:人生的意义网


人在出生后如果没有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即使具有人的遗传,也难以出现人的正常心理现象。

因为人的思维源于语言系统,而语言系统源于人类社会生活。

个人要掌握语言,必须先通过抚养人来学习言语(即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所以,个人必须经过以抚养人为代表的社会教育才能形成人的正常心理。

要了解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就需要了解个人心理早期发展的各个阶段。

对人的生命现象而言,心理发展是终身性的。

但是,最重要的阶段仍是人的早年,从出生起到18岁前后是人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基础发展阶段。

由于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所以这一阶段的外部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我在解析一些疑难案件的犯罪心理现象并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很多分析依据的就是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规律既有顺序性,又有相互关联性。

从基础心理现象发展顺序而言,人从出生开始,其心理发展依序为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自我意识等。

相互关联性则指这些心理问题彼此牵连、互相影响,以致解释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时要追溯到人的早年。


一、依恋现象

有人会问,人最初的心理现象为何不是感知觉,而是情感中的依恋现象?

感觉和知觉现象确实随着人的生命一诞生就显现出来,但是人在生命的初期,其感知觉(冷、热、声音等觉知反应)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与动物的感知觉没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人在生命早期出现的具有人性的心理反应首先是情感表现之一,即依恋现象。

依恋是人在初生时对身边某一稳定抚养人专一的依赖与眷恋、不愿其离开的情感现象。

依恋的发生基于人的一种天性——人在生命初期与各种动物相比属于最笨、最无能的生命体,这种无能决定了人的一种社会属性,即人从初生时起就离不开他人的照顾。

依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情感。

当婴儿日复一日地被抚养人照顾,在每次得到满足而感受到愉悦的同时也记住了抚养人的音容笑貌、体味等,这也是人最早的社会认知和记忆现象。

婴儿在半岁左右就开始出现明显的依恋表现,不愿让自己依恋的对象离开自己。

一旦依恋的对象离开,婴儿就会出现负面的情绪表现,即哭闹。

这时即使有外人马上来到他身边,要改变这种情绪都显得困难。

如果这种依恋情感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孩子就会出现知足、安静、快乐和健康的心理表现;

反之,则会不安、焦躁、哭闹、拒绝进食,出现易怒、敌对、封闭自己、怪异表现等。

所以,依恋是母亲或其他抚养人获得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资本。

若没有这一抚养过程和依恋现象,抚养人就很难支配和控制孩子的心理,进而也就无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其要求和观念。

没有形成依恋情感的人,会有终身的社会情感缺陷,以致成年后表现出对社会或他人的冷酷、残忍等。

对抚养人的依恋现象一般会保持到12岁上下。

当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出现与依恋期相反的心理表现,一般表现为与抚养人争自主、独立的权力,还出现与抚养人的想法或要求完全相反的行为表现,即出现逆反心态。

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功能将逐渐减弱。


二、言语发展

言语是人表达自己并与人交流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通过感知和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的出现早晚与发展情况取决于早年情感抚养的程度。

是否具有稳定的抚养人、固定的抚养关系,以及是否有多个亲情抚养者,不仅能够决定孩子的情感发展,还会决定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和类型。

凡是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有话语的,是唠叨的。

比如,亲妈或亲奶奶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与保姆或幼儿园阿姨的态度有所不同,同样是换尿布,前者会伴随着爱语温柔缓慢,后者则机械般干脆快捷。

如果抚养者对幼儿充满情感并有充足的相处时间,孩子的耳边必有丰富的爱语声音,即唠叨,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形成声音表象,进而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孩子有意发出声音能被抚养者及时发现,并予以快乐情绪的鼓励后,孩子就会更加倾向于发出声音,从而出现与他人的主动互动。

这种言语发展也为孩子日后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穷困的家庭往往疏于照顾无声的孩子。

有些忙碌的母亲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其他亲人帮忙,而将孩子托付给没有亲情关系的别人去照顾。

这些孩子经常处于缺乏言语的背景下,极少有机会听到浓浓的爱语,因此在进入幼儿期后仍然不爱出声,不愿表达,说话较迟。


三、社会性发展

言语水平还会影响或决定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一词又称社交,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擅长与人交往、是否喜好合群的一种心理现象。

社会性发展良好的人,往往擅长与人交往,也好交际,心理学上称之为亲社会性。

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人,往往不擅长与各种人接触或亲近。

所以,社会性的发展往往基于人的情感抚养水平和言语发展水平。

观察一个人的社会性,可观察其是否亲近抚养人之外的其他人,成年后则可通过其人际关系来观察其社会性。

一般而言,善于表达的人往往愿意接触别人,即使在接触新认识的人时也不惧怕,并试图拉近彼此的心理关系,从而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从小抚养人(即依恋对象)较少、极少接触他人的孩子,往往不太爱表达自己,也就形成与他人交往范围狭窄的现象。

这种孩子如果学习出色,往往容易向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类的领域发展。

若不幸的话,从小缺乏情感抚养,出现不善与人交流、不善表达自己的现象,上学后又不聪明且学习能力较弱,这类人就非常容易在内向的基础上增加自卑的成分,从而变得更加内向与孤僻。

这是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认知方式发展

认知方式不同于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从感觉、知觉开始,到记忆、心象与思维活动,可显示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但是,认知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后天的认识活动中,系后天心理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稳定的一种学习与社会认知的风格。

当一个人从小身边亲人的情感丰富、言语刺激丰富,其个人的言语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会观察别人的反应。

所以,爱说话的孩子更倾向于别人对他的注意,他会接别人的话茬以求引起别人的关注和赞赏。

由于这类心理取向会导致他的注意力倾向于外、倾向于他人的反应,他在寻找并观察他人的反应时,注意力也变得异常活跃。

相反,在寂寞中长大的孩子因为听到的家人或外人的话语少,所以他们说话的机会也少。

不爱说话的孩子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而事物的刺激明显不如人的刺激更稳定、安静,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会长时期地关注在物品上,更容易专注、注意力稳定。

这就导致一种现象:有的孩子非常活泼伶俐,看上去非常聪明,但学习成绩一般,而有的孩子极少说话,却注意力稳定,学习出色。

前者容易成为领袖式的人才,后者则容易成为研究型的人才。

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因抚养方式不同,是由言语、社会性发展不同所决定的,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角色。


五、性格形成

性格是指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性格首先强调的是与社会有关的行为方式。

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如学习行为、做事快慢的气质行为等大多可在一个人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但性格行为则一定是涉及他人的行为。

凡是描述一个人与别人有关的行为表现时,就为性格描述。例如,某人自私还是无私,吝啬还是慷慨,无情还是有情有义,冷酷还是善良,刻薄还是厚道等,这些评价就是对人的性格评价。

其次,性格还强调后天形成,尤其是受到早期抚养人的养育方式的影响。

性格形成有关键期,而最基础的关键期是12岁之前,因为人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心理依恋期,会为求得所依恋的人的喜爱而改变自己。

但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以后,独立意识、逆反心理随之出现,这时性格若有缺陷,就相对难以改变了。

当人完成心理发育,进入成年,性格特征就会趋于稳定,成为人格中的稳定要素之一,并会伴随其一生。


六、观念形成

从字义上理解,观念的“观”字就是“看”(也可包括听、嗅、味、触),而“念”字就是念头,即想法。

显然,观念是在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头,在看到的同时形成的想法。

所以,观念是指人在接触客观事物的同时形成的相应的看法或想法。

人的观念可始于母亲的怀抱中,也可发生在父母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言谈和举止时,还可在亲人的唠叨中形成。

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其观念还与人生经历、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观念的形成与言语能力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即越早期形成的观念越具有稳定长久性。

观念还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有关。

所谓道德,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一种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诲,逐渐了解了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个人通过这方面的学习,理解和接受这些东西,并用于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相悖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严重者还会出现与社会法律相悖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一个社会倡导的道德更多的是通过风俗、众人的态度等对个人产生影响,使之形成观念,并成为指导、约束个人行为的规矩。

当一个人完成上述诸种内容的发展,在年龄接近18周岁时,其人格特征也就开始趋于稳定。

人格的内容一旦出现或形成就终身具有,并进而影响个人的心理倾向和外部心理特征,形成个人的心理风格。

——摘编自李玫瑾专著《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为什么要追溯到儿童时期?

因为人从出生起到18岁前后的心理发展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所以这一阶段的外部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性格形成有关键期,而最基础的关键期是12岁之前,因为人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心理依恋期,会为求得所依恋的人的喜爱而改变自己。

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以后,独立意识、逆反心理随之出现,这时性格若有缺陷,就相对难以改变了。

作为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尽量创造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自己抚养。

如果等到孩子青春期出现问题,家长才想起要去补救,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因为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已经出现,这时的性格缺陷相对难以改变。
------分隔线----------------------------
心理自救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

联系站长:qq号:296491738(如文章不宜,请联系站长删除。)

欢迎加入“人生智慧qq群:74053086”、关注“人生智慧抖音号:gongyongyu”

人生的意义网(www.rsdyy.com) | 粤ICP备15037069号 | XML地图 |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