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三大误区
1、有心理疾病的人才做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问题,是在物欲丰厚的当今社会逐步被重视起来的。最近一部电视剧挺火,叫做《小欢喜》。这是为数不多的,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摆在明面儿上的剧集。剧中,乔英子从活泼开朗到中度抑郁的主线十分清晰。她并不想夜夜失眠,她也不想哭哭啼啼,她更不想心灰意冷,但她的情绪就是这样,已经失去了控制。其实,一切都有征兆,完全可以预防的。在倾吐无门的时候,选一位咨询师是最好的选择。别等到情绪积累到损害健康失去控制再补救,如果等到了那个时候才开始寻求帮助,就只能是精神科医生伺候了。
2、咨询师可以帮你做最终决定
咨询是疗愈过程,如果是想要得到一个万无一失的答案,可能算命先生的话你更喜欢听。但无论是宗教还是迷信,其本源都是心理学。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来的,他们心中有难以纾解的疑虑,可是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醒”的过程,即自我醒悟。结合来访者惯有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体验,充分思考,然后帮助来访者找到跟自己实际情况最契合的答案,这才是咨询师要做的。专业的咨询师需要保持“置身事外”的立场跟访者沟通,以确保最大化减少自我价值观对来访者的影响。如果遇到一位咨询师,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擅自进行道德评判,那么,ta失职了。
3、咨询必有奇效,贪图“一次搞定”
生活节奏的确越来越明快。从马车到飞机,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古典小说到杂志报刊,从电视节目到APP,人们已经逐渐失去循序渐进的耐心。随着“读书会”的兴起,你会发现原来想要读书的人那么多,而不会读书的人也一样多。每个人都想要直接享用提炼过的“干货”,可当干货看多了,又觉得笔者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如果自己连提炼读书要点这件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爱读书呢?咨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学习。心理咨询的主角,永远都是来访者本身。如果没有自己难以消解的情绪以及鼓起改变自己的勇气,没有人会踏进咨询室的大门。但很多人都误会了一件事——咨询师像魔法师一样,对来访者说几句话就可以让对方人生蜕变。大错特错!如果一个人没有积极参与自我改变的过程,没有付出任何持之以恒的行动,那么一切不切实际的期待都会落空,这是铁律。咨询是一种疗愈,咨询师是是帮助来访者内心成长的监督者,而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就像生命体由细胞裂变而来,必经之路,任你怎么绕也绕不开。
现阶段,心理学在广告学、营销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十分普及,甚至可以说是泛滥。但我仍然由衷希望这个学科是用来帮助人的,而不是用来擅自影响他人、控制他人的。
路漫漫,求索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