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仅靠药物可能永远治疗不好抑郁症」的说法?
要想彻底分析仅靠药物可能永远治疗不好抑郁症的说法,需要从抑郁症的成因、药物的有效性以及治疗效果等多方面来进行剖析。
直至今日,有关抑郁症的治疗进展十分缓慢,且不说效果有多好,还容易复发,对于患者来说都非常痛苦。
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就是得抑郁症的人很怕吃药,怕吃药治不好,有很多副作用。
药物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到底有没有有效,许多人都是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去面对,大约有70%的人得到药物以后回家不会按时吃,也不愿意吃。
借这个题目,我想谈一下药物对于抑郁症作用的看法。
一.
抗抑郁药是什么?
在过去几年里,现在大家对于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已经了解很多,对于神经化学物质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发现,使抑郁症的本质变得清晰起来,药物治疗的作用就是改变神经递质和其他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的水平。
目前用来治疗抑郁障碍的药物主要有四种类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混合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剂。
不同的抗抑郁药之间有效性的差异是不同的,但也微乎其微,这点很重要。
据研究统计,50%的患者会取得部分效果,另50%的患者社会功能会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不考虑中途脱落的,只计算那些已经完成全部治疗的患者,那么取得一定治疗效果的患者比例至少可以提高到60%-70%。
然而,彻底的元分析表明,对于轻度至中度抑郁的患者来说,抗抑郁药与安慰剂相比没有什么效果,抗抑郁药与安慰剂相比,仅在严重抑郁患者身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质疑,药物治不好抑郁症的说法。
近年来,有一类药物被认为是治疗抑郁障碍的首选,它们似乎对5-羟色胺神经递质系统有特异性的效果,这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特异性地阻断5-羟色胺的突触前再摄取,这样可以暂时性地升高突触后受体位点处的5-羟色胺水平。
上面的话有些专业,看不懂的不用太纠结,大家只要记住这个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抑郁症的就行了,英文简称是SSRI,这一类药物有哪些呢?
比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相信大家对于这些名字已经很熟悉了,去医院开药医生基本上都会开这些。
关于SSRIs类的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常见的是躁动不安、性功能失调和性欲减退,尤其是性欲减退,比较普遍,好多人都会表示自己对这方面没兴趣了,除此之外还有失眠、胃肠道不适等。
但是总的来说,除了性功能出现问题之外,这些副作用是非常小的,带来的困扰并不是很大。
除了SSRIs类的药物,还有一类抗抑郁药,就是混合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最有名的药物是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副作用也有,比如恶心、呕吐、精神紧张等,也是极少数人会存在这样的现象。
这两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另外两种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剂,这两种危险性比较大,风险较高,一般不使用。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里面最早的是异丙肼,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这些药物有个问题,只要患者食用含有络氨酸的饮食,比如红酒、啤酒,就会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发作,甚至偶尔还会导致死亡。
另外一些常见的感冒药,会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危险甚至致命。
三环类抗抑郁剂,在SSRIs类药物之前使用最为广泛,丙咪嗪为主要代表,除了这个还有阿米替林、氯丙咪嗪,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会有口干、便秘、排尿困难、体重增加等,有些人治疗后会觉得比疾病本身更为糟糕,因此这类药物现在医院一般也不会再开,过度服用三环类抗抑郁剂结果是致命的。
因此,给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开此类药方,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
药物的效果研究
据相关统计,在所有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约有50%因为SSRIs和其他药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抑郁症状,但只有25%-30%的抑郁消失或几乎消失。
这说明药物的治疗效果是有局限性的。
那么,当抑郁症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时,医生该怎么办呢?
可以采取添加或者换药物的方式对没能缓解的患者继续治疗。结果发现,约20%至30%的患者获得了缓解,当在前两种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身上再尝试使用第三种药物时,效果则不算太好。
临场医生很少有两种药物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还让患者尝试第三种药物。
这里可以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要是你尝试了两种药物之后,觉得有一些效果,那么就再坚持一下,要是没有效果,则需要考虑其它的办法,比如心理治疗。
临床试验显示,所有抗抑郁类药物的作用基本相同,但有时某一种药物对患者不起作用,用另一种药物则疗效更显著。
这就跟吃感冒药一样,抑郁症的药物也是有种类的,不了解就不清楚这里面的功效,患者不懂,那么自己乱吃药,觉得没效果,其实是没有“对症下药”,只有医生在科学地诊断以后才能够给出最适合患者的药方。
再提醒一句,吃药不能乱吃,即使你看了许多科普文章,知道抑郁症有四种主要类型,但也不能乱买来吃,每个人发病情况不同,乱吃药这会让自己情况越来越糟糕,小孩、成年以及老年人吃药的剂量和副作用都不一样,这点要引起注意。
医生和研究者们认为,抑郁的恢复虽然很重要,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治疗效果,绝大部分人都能从重性抑郁发作中恢复过来,有些甚至非常快。
更重要的目标是,尽量延缓或者杜绝下一次的发作,对于仍有一些抑郁症状的患者,以及有慢性抑郁及多次抑郁发作病史的患者尤其重要。
所以医生比较推荐在一次抑郁发作结束的时候继续使用抗抑郁药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然后在几周或几个月内逐渐减少直到停止药物。
三.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作用
目前在对抑郁障碍有效的心理疗法中,两种主要方法的支持证据最多,第一种是认知行为疗法,第二种方法是人际心理疗法。
不管怎样,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机制显然是不一样的,药物治疗如果有效,见效会比心理治疗快得多,而心理治疗在增强患者长期的社会功能和预防复发方面更有优势。
因此联合治疗可能会同时具有药物治疗快速起效和心理社会疗法预防复发的优点,从而使最终停止服药成为可能。
Fava、Grandi、Zielezny等人曾做过研究,选取了药物治疗成功的患者,然后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来处理残留的症状或使用标准的临床管理。
4年以后,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患者复发率是35%,要明显低于标准临床管理的患者70%。
对于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在他们最后一次抑郁发作后4个月内停药的话,则会有超过50%的患者发生复发。
考虑到抑郁的高复发率,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意外。因此,维持治疗防止长期范围内的复发或反弹,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一项近期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中,患者分别使用抗抑郁药物或认知疗法,然后与安慰剂相比较,所有反应良好的患者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接受追踪调查。
在第一年里,第一组最初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继续用药,但在第二年停止用药;
第二组最初接受认知疗法的患者在第一年里接受三次额外强化治疗,但是之后不再做任何治疗;
第三组原本也使用抗抑郁药物,后面该用安慰剂。
两年追踪以后,结果发现,从使用药物改为用安慰剂患者明显比继续用药的患者更容易复发,服用安慰剂没有复发的比例为23.8%,服用药物没有复发的比例为52.8%。同时,接受认知治疗的患者有69.2%没有复发。
在这一点上,接受认知疗法和继续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复发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研究中使用的认知疗法具有长期效果,至少与坚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第二年,所有治疗都停止,最初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比最初接受认知疗法的患者更有可能经历复发。
这些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在持续预防抑郁复发方面具有最佳效果,药物治疗也有,不过没有心理治疗的效果好。
四.
结论
仅靠药物可能永远治疗不好抑郁症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但也有一些依据在里面,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数据表明,药物治疗的效果确实有限,没有心理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也比心理治疗的高。
然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还是存在,这个有效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个体抑郁症状的程度,也有药物是否符合患者的现状。
还是拿吃感冒药的例子,你吃四季感冒片吃了几天不见好,但是换了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吃了几天以后就好了,这就说明药物没有对症,需要换一类品种。
但是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比较专业,感冒能自己换药,抑郁症不行,这个得严格遵循医嘱及诊断的结果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方案。
不过我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就是抑郁症的患者或者抑郁情绪严重的人,尽量选择心理治疗以及咨询的方式去处理,认知行为疗法的过程确实较好,也能够部分改善患者及来访者的处境,配合药物治疗一起进行,效果最佳。
我自己在工作中经过调查,确实也发现联合治疗的效果最好,比起单方面治疗情况要好许多。
希望大家在治疗的过程里,尽量选择科学、稳妥的方式进行,抑郁症的治疗较为缓慢,也急不得,要是心急想要看一两次咨询,吃一个星期的药就会好,这也不现实。
把心态放好,努力面对,才是最好的出路。
----------------
推荐阅读《重大人生启示录》